第03版:专版

2010年:城市“北进”结硕果“数字城管”谱新篇

本报记者 许廷合

一场国际盛会,往往标记着国家发展的历史节点。

改革开放30年时的奥运盛况,似乎仍在眼前,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则在上海浦东开发20周年之际,再次以精彩绝伦的姿态续写着改革开放的华美篇章。

回望这届盛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启迪着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恰如一场最美的遇见,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里,这一年,许昌的目光更远了,脊梁更挺了,脚步更坚定,行动更有力。

新区获批 城市“北进”结硕果

对于许昌发展来说,201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4日上午,省委常委会会议正式研究通过了许昌新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意味着,许昌新区建设从此不再只是“自选动作”,而是跃升为“河南战略”。

时光回溯至2006年2月5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时任市委书记毛万春在讲话中第一次提出,要在许昌市区至长葛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以此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许昌城区,自此开始了“北上”步伐。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建设品质稳步提升,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嬗变,给许昌新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12月15日,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许昌调研时指出,“许昌模式”的推进区建设思路好、难题解决好、群众反映好,并希望我市探索出一条在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带着敢为人先的气魄,获批后的许昌新区功能定位为“四区一基地”,即许昌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宜居宜业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

2011年4月24日,许昌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2月21日,按照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要求,许昌新区更名为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获批8年来,紧紧围绕“四区一基地”的发展定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先后获得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省首批大数据产业园区、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金星奖”等诸多称号和奖项。作为建设者和见证人,该区党工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刘根堂深有感触地说:“看着现在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道路、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楼宇,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村庄破落、土地贫瘠的城乡接合部。”

如今从地图上俯瞰许昌:魏武大道、魏文路、竹林路、青梅路和建成通水的饮马河、中央公园纵贯南北,已紧紧地将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与许昌主城区融为一体。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新城,已然成为许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势不可挡地向我们阔步走来。

管理升级 “数字城管”谱新篇

一座完美的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在城市框架日益拉大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2010年,对于许昌市城市管理工作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月23日,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揭牌,标志着我市城市管理工作进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

同年6月1日,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相较于“靠人喊、靠人走”的传统管理手段,一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将当时市区70平方公里的覆盖区域划分成1436个单元网格、76个工作网格,普查出17万个部件数据,实现了管理责任网格化、管理流程闭环化、考核评价长效化、管理手段智能化,为科学、高效、精细管理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这种改变,源于改革。2009年12月1日,市区城市管理工作各相关单位管理权限及责任全部完成交接。该次调整首次明确了城市管理“中心区”的区域范围和“中心区”以外区域的管理责任,有效解决了市直部门与魏都区、许昌县、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城市管理的交叉问题。

带着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使命感,2010年,我市又以战略眼光超前谋划,投资1580万元在全省率先打造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力促城市管理手段从“传统经验型”到“现代科技型”转变,并于当年11月8日至9日,通过了省数字城管系统建设项目验收评审,荣获“河南省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城市”称号。

“‘数字城管’构建起高位监督指挥体系,有力调动了多个部门的城市管理资源,不仅做到了发现问题更全面、派遣任务更及时、处理问题更高效,而且推动了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单部门管理向协同管理转变,基本形成了‘大城管’格局。”作为许昌市“数字城管”的见证人,市数字化城管中心主任王磊告诉记者,为持续提升“数字城管”为民服务水平,2015年2月,许昌市“智慧城管”便民服务系统正式上线。作为我省首个“智慧城管”便民服务平台,它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便民服务为主题,进一步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

随着智慧元素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人们惊喜地发现:家园更加整洁,市容更加亮丽,秩序更加规范,许昌更加宜居。据统计,自2010年运行以来,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年均受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近40万件,结案率在99%以上,按期结案率在88%以上。

精彩连连 城市焕发新魅力

如果说城市管理是为了维护城市形象,那么,城市建设则实实在在担当起打造城市形象的重任。

回望2010年,城市的“骨骼”更强了:2月10日,作为我国输配电行业的高科技企业,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5月18日,作为我国传动轴行业的龙头企业,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一年内两家企业成功上市,成为许昌坚定不移走创业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的生动诠释,反映出许昌优势产业在时代浪潮中的蓬勃活力。

这一年,城市的“血脉”更畅了:9月26日,东城区魏武大道中段建设工程竣工通车,标志着我市又一条南北大通道——魏武大道全线贯通。它的建成通车,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许昌的路网格局,而且对加快我市与郑州联动发展、改善沿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作为城市建设的精彩之笔,也就在这一年,有“许昌之门”之称的许昌市旅游服务中心项目破土动工,集商务、会展、集会、演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许都大剧院正式投用,填补许昌高端体育场馆空白的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馆顺利落成……随着一大批丰富城市功能的标志性工程纷纷落地,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群众的幸福指数得到了有力提升。

这一年,城市的“活力”更足了:3月29日,新郑国际机场许昌异地航站楼桩基工程开工奠基仪式举行;9月2日,许昌市两条干线公路——国道311线许昌至鄢陵段改建工程、永登高速公路许昌连接线工程竣工通车;11月29日,石武客专许昌段开始铺轨……伴着“铁公机”的三箭齐发,许昌交通区位优势的长板效应、溢出效应不断凸显,引得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活水”涌动,为许昌发展不断注入勃勃生机。

这一年,城市的“气质”更好了:8月21日,首届(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市举行,许昌市荣获2010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称号;9月6日,在第十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开幕式上,许昌荣膺“中国花木之都”称号;12月1日,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而此次获批的地级市全国只有3个……一系列闪亮的城市名片,让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回望这一年,城市因奋斗而美丽,我们因许昌而骄傲。今天,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这座城市坚定地开启了下一个40年的攻坚——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