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听于发科讲 种花那些事儿

□本报记者 冯子建

在素有“花木之都”称号的鄢陵,于发科算是一个“人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责任田里栽种花木算起,到如今拥有5个现代化花木种植基地,20多年来,于发科和鄢陵花木产业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20世纪60年代初期,于发科出生在鄢陵县陈化店镇一个普通农家。当地有着种植花木的传统,长期的耳濡目染,于发科对花木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到鄢陵县职业中专学习花卉园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鄢陵县姚家村、于寨村等地涌现了一批花木种植户,但当时种植的都是常见的树苗、花卉等“大路货”。

1996年,鄢陵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花富县”的发展思路,成立了花卉协会、花卉公司,为花农提供技术、信息和营销等服务,并重点扶持了一批花木专业户,推动花木产业快速发展。在“花木强县”政策的激励下,于发科卖掉了机动三轮车、播种机,东拼西凑了两三万元钱,在责任田里种植了红叶石楠等花木。于发科回忆说,那时候,花木种植处于分散经营时期,品种少,价格低,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也不好,没有形成产业链。

时间的车轮走到2000年,于发科在311国道南侧租赁了20亩土地,成立了新科园林,开始大面积培育大规格苗木、蜡梅盆景等。但随着花木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从业人员增多,花木市场趋向饱和,出现了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如何扭转局面、打开市场?于发科另辟蹊径:2007年,他在成立不久的鄢陵现代名优花木科技园区租赁了几十亩土地,成立了以种植、培育古桩蜡梅为主的花木基地。

“鄢陵蜡梅甲天下。这个品牌就是资源,关键是如何利用好这个资源。”头脑灵活的于发科刻苦钻研古桩蜡梅栽培技艺,最终成为省非遗项目古桩蜡梅栽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时至今日,于发科拥有5个花木种植基地,种植花木品种400余种,蜡梅种植面积50多亩,培育蜡梅盆景1000多盆,形成了集种植、培育、管护、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花木产业链条。在于发科的带领和指导下,李高峰等10余名青年相继走上了花木种植的路子,并借助现代化的电商平台,把鄢陵花木销售到了海外市场,植遍异域他国的土地。

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到集中联片生产,从出现专业的花木经纪人和园艺公司,到近年来的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和集群化发展,几十年来,鄢陵县的花木种植发生了巨大变化,于发科从中受益良多,也感触颇深:“我的花木事业能做大做强,不是我一个人的本事,得益于国家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大环境,得益于许昌市、鄢陵县多年来持续支持花木产业发展,叫响了‘鄢陵花木’的品牌,还得益于连续举办的中原花木博览会这个平台。”

“大河有水小河满。赶上了好时代,享受到了好政策,事业才会越做越大,我们的生活才会一年比一年好。”如今,花甲之年的于发科正在学习互联网知识,打造一流的花木电商平台,努力把鄢陵花木产业推向更高水平,做得更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