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培钦 通讯员 程伟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石。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经济兴。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发展,不断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向高质量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信系统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狠抓项目建设,强化企业服务,攻坚克难,务实奋进,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工业和信息化各项工作保持较好态势。
5G研发应用发力,中德合作结硕果
11月15日,2018中国·许昌首届5G泛在峰会在我市隆重举行。峰会的主题是“5G泛在、智能制造、数字中国”,旨在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展示5G技术研发应用的新成果,为众多企业搭建创新发展的新平台,加快把5G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步伐。体验虚拟现实自行车、挑战智能机器人守门员、无敌机器手玩石头剪刀布从不会输……还没进会场,参加首届5G泛在峰会的人们就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科技范儿。不少与会者惊叹:“没想到这么高端的5G,竟是触手可及。”
这是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真实写照。
去年,我市与北京邮电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北京邮电大学张平教授和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邮)许昌基地(以下简称北邮许昌基地)。2018年3月30日,北邮许昌基地正式揭牌,启动运营。该基地的定位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探索载体、5G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在张平教授的带领下,北邮许昌基地明确了发展规划,建立了连接北京邮电大学和我市的科研与需求对接机制、成果与应用转化机制,形成了助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项目化制度与措施,还形成了技术传导方法论、产业聚集方法论,逐渐把该基地打造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窗口,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5G应用研究,率先把5G真正“用起来”,北邮许昌基地在我市做了一个覆盖1平方公里的5G试验网,使用无人机具进行动态补偿覆盖,同时与中国联通5G试验网进行连接。在此基础上,北邮许昌基地建设了全国领先的覆盖5G三大场景,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的实景化、实用化5G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对先进技术进行了集大成的深度联动融合应用,实现了对违规游泳行为、违规钓鱼行为的智能识别,实现了违规事件驱动无人船自主导航执法、喊话驱离和远程取证功能。该综合示范项目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对于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建设等都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2017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48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今,我市在5G前沿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建立了北邮许昌基地,聚集了许继集团、森源集团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5G泛在技术与传统行业、新兴业态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对德合作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对德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今年3月,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这是全国第8个、全省首个获批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标志着我市对德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日,2018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主题论坛在我市举办。该论坛是2018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以“智造引领、协同发展”为主题,旨在搭建产业与技术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中德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务实合作与共赢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数达300人,其中参会企业约有150家,充分展示了我市对德合作的卓越成绩,进一步强化了“许昌智造”与“德国工业4.0”合作交流。
此外,在11月份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我市收获颇丰。经过积极对接,我市全面宣传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绩,大力推介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一是邀请商客多。我市共邀请客商126家,超出省定任务26家,其中不乏“中国500强企业”中广核等重量级客商。二是签约项目多。活动期间,我市对外发布合作项目121个,签约项目35个,总金额203.9亿元,吸引省外资金152.65亿元,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多个产业,现场签约项目数量全省第一,签约金额全省第二。三是展示产品多。我市积极推荐企业参加优秀工业设计成果展示,许继集团的就地化线路保护设备、大宋官窑的永泰瓶、万杰智能的熟食面机等多种产品在现场展示,吸引了众多来宾驻足观看。本次活动由工信部、中国工程院、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陕西等中部8省(区)政府共同主办。本次活动以“推动制造业开放合作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包含6个综合活动、8个专题活动等16个省辖市专场活动,旨在搭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是全国唯一一场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盛会。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亮点频出
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我市工信部门擎起高质量发展大旗,主动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亮点频出。
今年6月份,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批复同意以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功能区为载体建设河南省(许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按照批复,我市将建设一基地:河南省(许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五园区: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材料工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形成“一基地五园区”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我市将根据国家和我省军民融合战略规划,结合现有军工基础和产业优势,做好军民融合实体产业承载工作,发挥产业基地的带动、引领和示范作用。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将支持我市推进基地建设,在项目引进、产业培育、政策先试先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此外,在11月份工信部发布的国家第三批绿色制造名单中,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跻身全国34家绿色园区,是该批次河南省4家上榜园区之一。绿色园区,是指企业绿色制造、园区智慧管理、环境宜业宜居的产业集聚区,综合反映能效提升、污染减排、循环利用、产业链耦合等绿色管理要求,是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领域的直接展现。
强力推动“三大改造”工作。按照今年省、市工作部署,我市全力推动工业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制定下发了《2018年许昌市转型发展攻坚“三大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全市推动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术改造工作进行任务分解,强化措施,不断加快产业转型步伐。6月11日,我市召开“三大改造”工作推进会,对今年全市“三大改造”工作重点、推进措施、目标任务进行部署,推动“三大改造”工作顺利进行。我市还建立了“三大改造”项目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三大改造”工作,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三大改造”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数360个。项目库实行动态调整,定期对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调整和完善。
我市还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印发了《许昌市2018年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攻坚实施方案》。森源重工、鲜易供应链、众品食业和德通振动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2018年河南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许昌德通振动搅拌技术有限公司召开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启动大会。森源重工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集成-电池PACK智能车间”等6个车间、工厂和许继集团的“能源电力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符合2018年河南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申报条件及申报要求,我市工信部门已向省工信委推荐。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互联网+”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高速光纤宽带和4G蜂窝移动网络,固定宽带设施建设提速,网络速率大幅提升。4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96.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8.3万户,其中50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到99.3%,居全省第5位;100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78.3,已基本实现城镇、农村互联网平均接入速率100M、50M的目标。3G、4G基站数占比显著提升,无线宽带网络突飞猛进。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基站5200座,已基本实现全市100%覆盖,补点扩容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在2018年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我市获得了小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森源电气、远东传动入选全省18家智能制造优秀示范企业名单,我市也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两家企业的省辖市。
此外,鄢陵县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成功获批,森源电气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森源集团、黄河集团、众品食业、鑫金汇等4家企业入围“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位。近日,森源集团还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强化企业服务,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项目建设是“牛鼻子”,牵住了“牛鼻子”,工业经济发展就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动力,充满一往无前的生机。2018年,全市共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110个,其中续建项目49个,新建项目61个,年度计划投资373亿元,为工业经济增长持续助力。截至11月底,全市工业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34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3%,河南大森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铝膜板项目等20个项目已经竣工开始试生产,预计全年有25个项目竣工投产,释放产能60亿元。为了加大项目引进力度,我市工信部门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豫沪产业对接、中国青海结构调整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六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郑州峰会、夏洽会等交流合作活动,累计发布产业合作信息1000多条,达成签约意向26项,签约金额226.4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工信部门利用市企业服务网、企业服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开展政策宣传、信息对接等服务,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起草《2018年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全年累计发送企业服务信息58期、265条,受理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82条,办结率96%以上。深入开展产销、银企、产学研对接活动。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工信部门先后组织50余家重点企业参加省产烟产销对接会、第二届济钢区域加工中心现场会、第十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博览会等产销对接活动,共达成销售意向1亿多元,拓展了市场空间,缓解了库存压力。我市工信部门还推动建立“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库,经过企业自愿申报、县(市、区)推荐、专家评审,首批106家企业进入我市“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库;同时,抓好企业家培训工作,举办中小企业培训班,有效提升我市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先后举办两期许昌市莲城企业家大讲堂,为市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单位的主要和分管负责人,以及企业家代表等800多人讲解当前国际形势,坚定发展信心。
自全市开展“四个一百”专项行动以来,作为牵头协调部门,我市工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制定完善服务措施、创新服务载体,积极当好部门联络员、企业服务员、问题办理员,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截至12月12日,全市27名市级领导、100多名县级领导深入一线,共收集掌握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514条,其中已办结问题256条,已有26家金融机构与我市155家民营和小微企业达成合作意向39.3亿元,与76家企业现场签订贷款协议和意向10.25亿元,专项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针对专项行动,下一步,我市工信部门将深入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做好协调服务。我市工信部门将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协调服务职能,及时向市领导报告工作开展情况,为市领导协调服务企业和项目提供便利。深入开展调研。我市工信部门将深入企业和项目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充分掌握企业和项目存在的问题,为市领导联系企业和项目提供参谋。强化问题办理。我市工信部门将主动与市直部门沟通,掌握问题办理进度,积极与县(市、区)沟通对接,掌握企业和项目在县级层面问题的办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