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蕊 赵晗旭 通讯员 闫占强 李晓星
橡胶坝水库迎来白天鹅,老旧社区、背街小巷华丽变身,荒芜宅基地被改造成游园、花园、果园……今日的禹州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古早味”越来越浓,正以全新的面貌跃然而出。
作为河南省首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试点县、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市)……近年来,禹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生态、融合、适度、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百城提质”提出城市新品质
“以前,颍河大街上空电线乱扯,建筑物外立面杂乱,小贩挤占街道。”在禹州市市民李佳眼里,颍河大街过去是禹州市城市管理的老大难,占道经营,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颍河大街是禹州市老城区的干道之一。从今年4月份开始,经过短短3个多月的改造治理,这里以一幅新面貌呈现在群众面前:街道整洁了,强弱电入地了,特别是建筑物外立面,以统一的仿面砖涂料和轻型钢结构挑檐儿,搭配传统建筑符号,老街的历史纵深感一下凸显了出来……环境好了,原来还打算搬走的李佳现在说啥也不搬了。
而这一切,得益于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强力推进。去年以来,禹州市紧紧抓住入选河南省首批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试点县的重大机遇,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以新城宜居、老城提升为重点,创新路径举措,提升城市品质,走出了一条生态、融合、适度、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为确保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开好头、起好步,禹州市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地下管线、地下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系统等33项规划和31平方公里城市景观风貌及色彩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设计水平,启动了老城区等重要景观节点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设,避免千城一律、万楼一貌。
确定了发展蓝图,要把规划变成现实,项目便是抓手。为此,禹州市围绕新城宜居、老城提升的原则,按照“适度超前、配套完善、协调高效”的要求,筛选确定了2017—2020年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棚户区改造等10大类、215个项目,概算总投资506.91亿元。2017年重点实施的73个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11.0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5.81%。今年重点实施的73个项目已全部开工,目前已完工13个、完成投资68亿元,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美丽乡村”美出乡村新生活
今年春天,记者走进禹州市文殊镇陈南村,看到这里白墙红瓦,房屋整齐划一,路边的红叶石楠鲜艳夺目,格桑花盛开,煞是美丽。在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子里,路面干净整洁,每家院落门口都放有一个绿色的垃圾桶,每天村中的保洁员定时将垃圾清走。抬眼向东望去,山岭上种着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层层叠叠的绿叶将山坡装点得青翠欲滴,一派美好的田园景象。
不止陈南村,在禹州市农村相似的场景有很多,共同谱写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壮丽篇章。
近年来,针对乡村环境不优、生态建设滞后的问题,禹州市积极探索,以改厕、改水、治污、治脏、治乱为着力点,打出了“垃圾分拣处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荒芜宅基地整治”“排前路修建”“五美示范庭院创建”等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全民参与、齐抓共管、长效运行”的新路,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全市4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基本实现了“村庄美、环境美、田园美、庭院美”的目标。
吴湾村位于禹州市褚河镇西部,近几年,这个昔日污水横流、苍蝇乱飞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因为禹州市为实现农村环境卫生跨越式发展,专门成立了环境卫生保洁队伍,设立了卫生监督岗,确保活有人干、事有人管。按“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运作方式,除城区配备1680名保洁员外,禹州市为22个乡镇的625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了2786名保洁员,每个保洁员配备有保洁车、清扫工具,每个乡镇配备了垃圾转运车辆。在现有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基础上,该市又新建了一座日处理能力300吨的压缩式垃圾处理站。
2013年,禹州市立足“建设美丽禹州、共享美好生活”的目标,启动了以“三边三化、四区四化、三治一体”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17年,禹州市673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了洁化全覆盖,一批环境顽疾得到集中治理,扭转了长期以来的脏乱差现象。
立足各村风貌特色,禹州市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引导乡村科学制定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规划。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全面铺开”的思路,禹州市提出走好“先进村、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群、美丽乡村群示范区、美丽禹州”逐级提升的“五步棋”战略,优先打造了以鸿畅镇南田庄村为代表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村、以方山镇庄沟村为代表的矿山修复转型发展示范村、以鸠山镇下泉村为代表的山村旅游示范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群,通过典型引路,禹州市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雁阵效应”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特色品牌”。目前,该市成功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558个、美丽乡村235个、美丽乡村群23个及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2个、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创建省级生态镇8个、省级生态村34个,20个村被列入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神垕镇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生态环保”保出城乡新环境
“中国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优秀城市”“中国生态魅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全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一个个荣誉的获得,是对禹州市生态环境工作的肯定。
作为资源型城市,丰富的资源曾经为禹州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开发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曾经,我都不喜欢让朋友来禹州找我玩,怕他们说禹州环境不好。现在,我总是招呼朋友来找我玩。”市民马先生说。
水清了,天蓝了,地净了,近几年,对于禹州市环境的变化,相信很多禹州市民和马先生有一样的感受。
“近年来,禹州市以留住绿水青山为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三边三化’(路边、河边、山边的洁化、绿化、美化)、‘四区四化’(市区、镇区、城乡社区、矿区的洁化、绿化、美化、硬化)、‘两治一拆’(治超、治污、拆除违法建筑)以及‘三治一提’(治山、治水、治矿和文化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禹州市市长范晓东介绍说,该市把45条省、县、乡道,14条主要河流、38座大小水库,以及中心城区、22个镇区、679个行政村(社区)、220个各类矿区全部纳入治理范围,逐镇、逐村、逐矿、逐路、逐河建立工作台账,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直至问题全面解决。为有效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禹州市先后实施了磨街乡大木洼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大鸿寨风景区西侧黏土矿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项目、钧瓷文化产业带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等。通过矿山绿化行动,真正实现了非煤矿山企业开采、加工、运输规范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破碎加工环保化,道路运输无尘化,矿区环境园林化。目前,该市投资1180万元,恢复废弃矿区70余处。
仅去年一年,禹州市就取缔“小散乱污”企业 1442 家,完成“气代煤”“电代煤”工程 5017 户,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250天,比省定目标多40 天;全面实施“水十条”和“河长制”,城乡水环境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并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优秀城市”和“中国生态魅力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