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市民之家”的过去与现在

□本报记者 王金伟

2016年11月,位于东城区科技广场东侧的许昌市民之家挂牌成立。从企业登记、注册到个人医保、社保,从不动产权登记到水、电、暖服务,这里共有涵盖市直37个部门的136个为民服务窗口。自此之后,许昌持续推进的“放管服”改革使这里成为政府高效、便捷、为民的一个窗口。

许昌市民之家的前身,最早应该追溯到2001年成立的位于市区南关大街的市行政服务中心。当年9月,市政府投入近500万元对原芙蓉轻纺城进行改造;12月,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二楼会计委派管理中心、三楼行政审批大厅正式投入运行;12月20日,许昌市行政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因为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在这里集中办理,部分解决了以前企业、群众办事要跑多个地方、多个单位,轮番等审批的问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得到一定缓解。

自2001年起,市委、市政府先后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9次“瘦身”,使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的2035项减少到2007年的225项。通过开展“狠抓落实年”“效能提升年”和“环境创优”等活动,机关干部的作风明显好转,行政效率大幅提高。

2007年4月,为了满足政务需要,市行政服务中心搬迁到东城区三里桥街。喜迁新址,政务服务迎来新气象。这里的入驻单位、集中办理事项更多。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225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次压减10%,并对50%的审批事项开展网上审批服务。截至2008年年底,经过11次压减,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至195项,精简比例达90.4%,审批时限压缩到平均6.5个工作日;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295项压减到186项,精简比例达37%。与此同时,我市开通了市级网上行政审批项目128项,涉及市直40个单位,占保留审批事项的64.6%。另外,我市还在9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建立村级代办点1970个,年办理群众申办事项37.6万项,群众满意率在95%以上。

2016年,市行政服务中心整体搬迁至科技广场东侧的许昌市民之家,并于11月14日投入运行。改变的不仅是名称,“家”的意味越来越浓:和原来的办事大厅相比,许昌市民之家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环境更好、服务更优、办事更便捷。以四楼的不动产登记窗口为例,每天秩序井然,“排长队”现象不见踪迹。“原来在材料齐备的情况下,需要15个工作日才能办好的事项,现在1个工作日就能办好。”该窗口负责人李伟告诉记者。

2017年,市里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了“陪群众跑一次”活动。45个职能部门的213名领导班子成员,到“市民之家”跟着群众办事,体验、查找解决办事流程、服务态度、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220余条,全部按期整改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

市行政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调研员黄自正说,许昌市民之家是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依托,全新打造的我市真诚为民的“民心地标”,已成为我市为民服务的最大窗口。就行政审批服务而言,地点集中、事项变少、时限变短、服务变优,让行政服务真正实现了“提档升级”。

善政必简。如今,我市仅保留行政审批事项98项,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辖市。这些,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最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