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

燕振昌的“村官”故事

□本报记者 高伟山

2016年1月,中宣部授予燕振昌“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此时,距他离开人世一年有余。

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是燕振昌当了44年村党委(支部)书记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初,燕振昌当选为村支部书记。那时,村里人均耕地不超过7分,村民生活光靠种粮食,村集体要啥没啥,想修路、建房都没有钱。如何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特别是在资源贫瘠的农村,如何让村民找对路子、发展致富,是基层干部面对的首要难题。

要改革求变,要破旧立新,要发展壮大——这是水磨河村要面对的挑战,是全村人的期盼,也是燕振昌给自己定下的使命。这个使命,他用了整个身心去完成。

“得办集体企业,给集体多产点东西、多积点钱。”燕振昌和村“两委”成员碰到一起就合计这事儿。自1973年后,他领着村民办起了农机配件厂、面粉厂、冰糕厂、机瓦厂,这几个厂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水磨河村的重要经济来源。

1986年,燕振昌得知,上面开始有了“股份制企业”的提法,这使他捕捉到了经济改革的信号。他赶紧打听,但只是听说在沿海地区有创建成功的先例,省内则没有听说过。“先行一步,也许咱村就有了条好出路。”燕振昌决定一试。

可当时,让农民兑钱、办股份制企业,困难和顾虑真不小。燕振昌就劝说村“两委”成员:“经济改革已经开始了,集体土地包产到户,集体企业也分解了。如果不搞企业、没有经济收入,村集体就被架空了,4000多口人的大村子,想办啥事儿没钱,村干部说话就不灵了。”得到大家的支持后,燕振昌又找了村里3个有点儿“毛毛钱”的人,发动他们当股东。就这样,水磨河村的造纸厂建起来了,这是长葛市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也是全省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给全村开了个好头儿。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精神传遍神州,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国农村村办企业纷纷摘掉了“红帽子”,股份制企业、个体经济遍地开花。燕振昌开始鼓励村民:“要富裕,咱就得跟上形势,就得入股办厂、‘从商从工’。咱村子有热闹了几百年的大集镇,我看咱村办企业肯定行。”他给村“两委”成员和村里100多名党员下了“死任务”——都得有个厂。“这不仅是为了让你们挣钱,还为了一个厂能解决村里十几号人的吃饭问题,能提高全村经济水平。”燕振昌说。

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村里就吸纳股金800多万元,办起了铸钢厂、瓷厂等股份制企业,冒出了机械、加工、商店、运输、白灰窑等私营企业50多家,水磨河村成为长葛市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村子。此后,燕振昌还带领村民建起了市场。

村里富裕之后,燕振昌带领群众修村路、办学校、建文化园,水磨河村旧貌换新颜。“吃住水磨河,好像在长葛。出门能挣钱,一月两三千。”好日子过上了,人们顺口就编出了这样的民谣。

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燕振昌为自己立下了“五不沾边”的规矩:钱不沾边、物不沾边、奖金不沾边、烟不沾边、红白喜事酒场不沾边,又提出“四个不干”原则:村民不同意的不干、收费摊派的不干、搞形式的不干、村民不得实惠的不干。燕振昌以自己的原则和坚守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担当,赢得了民心。

2014年12月12日,在经过多年奔走,终于解决了关系全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村里的幸福湖水碧波重现没几天,燕振昌在自己的办公桌旁闭上双眼,再也没有醒来。

燕振昌去世后,全村人哭红了眼,自发为他送行……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对燕振昌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2015年9月17日,中共河南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燕振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省上下开展向燕振昌同志学习。

燕虽归去,精神永存。燕振昌,一个“村官”,以他的改革勇气、担当精神、为民情怀,为我们留下了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