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版

美丽魏都

“颜值”“气质”彰显宜居魅力

——魏都区城建工作纪实

美丽的中央公园

六大片区示意图

延中小区的电动车充电站

“四改一增”改造后的延中小区

文会警苑的幸福驿站

春秋广场一角

本报记者 雷剑德 李保磊 于兰琪 通讯员 丁姜岚

漫步在中央公园、清潩河河堤,水面波光粼粼,园内鸟语花香,脚下的小路曲径通幽,美丽的画面让人仿若置身江南水乡,幸福感油然而生;

通过“四改一增”和棚户区改造工作,人民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老市场和老厂院注入新的活力,缓解了市区停车难问题;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魏都区作为我市的中心城区,城镇化率达到95.85%,城市工作是魏都区的重点工作。城市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离不开项目支撑。魏都区按照“承东接南、北连西进”的思路,理顺城市功能,优化学校、医院、商场等布局,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站在战略高度为城市谋长远发展。

五城联创:创出魅力魏都

魏都区作为我市的中心城区,城镇化率高,城市建设责任重大。今年以来,魏都区坚持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深入实施城市提质工程,按照“承东接南、北连西进”的思路,推动城区建设发展。加快基础设施扩容提升。结合土地出让,加快启动天顺街、和顺街等道路建设,形成环通路网,提高土地收益;打通开元路等断头路,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加快收储出让进度,全年基本完成3000亩土地出让任务。

如果说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提升了城市的“颜值”,那么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城市的“气质”。魏都区作为许昌市的老城区,借助“五城联创”合理配置了精巧别致的大小广场、游园。几乎每天傍晚,65岁的魏都居民郭文山都会到再见三国游园附近遛弯儿。“这里不仅空气新鲜,环境也很美。”郭文山说。

围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魏都区完成了灞陵河、清潩河、饮马河3条河流29.6公里的河湖水系景观建设。后期管养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纳入智慧水系管理系统,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

围绕海绵城市创建工作,魏都区统筹谋划,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城建项目建设之中,有效杜绝建了拆、建了改的“拉链”工程。

依托云计算,生活更便捷。魏都区以“两中心、四平台、N项智慧应用”为抓手,实施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管、智慧电商、智慧社区等智慧应用,构建了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智能响应系统。

推开门窗,满目皆绿。围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魏都区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协力植绿”,推进社区公园、街头游园、林荫道路、廊道建设和提升,打造城市氧吧,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如今,“颜值”“气质”俱佳的魏都区更有“质感”,更富魅力,居于此的居民更幸福,家园更温馨。

六大片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为了优化空间布局、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构筑与周边区域联动畅通的路网结构,魏都区站在战略高度,规划了六大片区建设,即曹魏古城片区、府后区片区、老西城片区、三国园片区、新魏东片区、纪年科技片区。

近年来,魏都区紧紧围绕“五个魏都”建设总体布局,按照“承东接南、北连西进”等战略要求,以项目为抓手,着力“补短板、强功能、增效能、提品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今年,魏都区81个项目纳入2018年全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盘子,概算总投资164.66亿元,年度完成计划投资77.48亿元。截至目前,除老国道107线大修及提升改造、国道311线许周界至襄城段改建工程、健康路小学周边综合整治、袁庄社区等4个配合实施项目外,“四改一增”涉及的老街道老庭院、双河路、新街北延、北城墙街提升改造等22个项目已完工,西关医疗养老服务中心等43个项目有序推进,完成投资57.5亿元。持续实施道路绿化、景观节点等8个“绿满魏都”项目,对主次干道、关键节点、公园服务半径等重要部位进行景观提升。持续开展中央公园提升工程,建成便民服务综合体、公共服务综合体、智慧书屋等一批惠民服务设施,完善提升绿化层次,打造幸福花海、十二生肖、造型花瓶等一批景观小品,中央公园更加亲民、便民、惠民。在我市率先建成5座智慧公厕,市民更方便,城区形象与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老城改造:再造宜居家园

“以前,小区道路破烂不堪,积水、污水排放堵塞,下水道不通,电动车乱停乱放,各种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杂乱无章。如今,经过改造提升,古槐街小学家属院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整洁美观,院内车辆停放有序……现在我们小区改造好了,住着舒服得很。”

这是家住西大街道办事处古槐街小学家属院韦清林的真实感受。像古槐街小学家属院这样面貌焕然一新的庭院还有很多。为了改善老旧小区居民居住环境,解决城市痛点,2017年年底,魏都区率先启动“四改一增”工作,2018年实施97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目前97个小区已经全部完工。庭院经过改造后,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局面,让小区居民人人称道。

作为许昌市的老城区,魏都区存在着建筑、设施老化等问题。老旧小区建成年代较早,后期又疏于管理,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居民自治组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严重影响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针对上述情况,魏都区积极谋划,认真研判,强力推进,成立高规格的指挥部专班落实。改造过程中,该区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参与、鼓励出资出力,让群众共同缔造自己的家园。新兴街道办事处煤炭中转站家属院,在小区党组织的带领下,建立党员积分制度,开展“亮身份、树榜样,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营造了“小区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小区管理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在改造过程中,突出解决群众最急需的问题,优先改造解决老庭院下水管道堵塞、生活垃圾清理、私搭乱建拆除等最基本的问题;然后新增充电设施、智能门禁、便民超市、托老站、卫生站等设施,让居民的生活更便利,同时,发挥住建、民政、卫计、体育、园林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和渠道优势,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纳入年度任务,为小区补植绿化或建设绿荫停车场,在适当位置配建体育设施或健身器材,让老旧小区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目标,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老旧小区更加宜居。

改造中,该区注重凸显本土特色。在莲礼苑小区的改造中,街道办事处、社区积极征求居民意见,集思广益,将小区改造与曹魏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改造后,莲礼苑小区的整体风格与曹魏古城一致,文化氛围浓厚。

在资金筹措上,该区按照政府、居民、社会等多方共同出资的原则,解决老旧小区改造资金问题。在管理模式上,该区坚持改造建设与运行管理同步推进,在项目开工前,就着手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出专业物业管理、基础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管理3种模式。

棚户区改造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在棚户区改造方面,魏都区破障提速,不断发力,西关社区、南关社区、吴庄社区、孙庄社区等安置房竣工,5778户居民顺利回迁,过去遗留的棚改安置工作大头落地。今年以来,魏都区认真落实《2018年棚户区改造工作方案》,重点抓好列入省住建厅台账的6个项目、上半年具备安置房建设条件的5个项目,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创新思路,探索出一条投资公司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市场化棚改路子,解决棚户区改造的资金问题。同时,魏都区召开土地遗留问题专题会议,按照“分类处置、先易后难”的原则,解决王庄、五郎庙等16个棚改项目遗留问题。

在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该区还配套启动了老街道、老厂院、老市场的改造和增加停车位等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停车难、居住环境差等问题,在老旧小区周边,实施了养老、卫生、健身等服务体系建设,把1555项具体事融入了群众、融入了小区、融入了庭院,让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中,实现提升、得到检验。

(本版图片均由魏都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