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万君
前不久,沈愚将他20世纪90年代分部出版的《大总统的保护神》《蒋介石追杀汪精卫》《蒋家王朝的末日》三部长篇历史小说,修改结集题名为《民国三弄》重新出版了。其中,《蒋介石追杀汪精卫》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我认为是三部小说中最精彩的。在这里,仅就这部小说谈谈读后感受。
《蒋介石追杀汪精卫》分为“戴笠河内遇险”“蒋汪竞媚日寇”“巨奸携僚叛国”“狡豺刁狐残杀”四卷,共28章,近11万字。这部小说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坚持了历史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四性”特点:尊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构思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凸显文字刻画的个体性、蕴含发人深思的启迪性。
尊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写历史小说,自然少不了要涉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如何写?这是一个必须正确对待的重要问题。沈愚尊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历史的真情实况不夸大不缩小,更不篡改。有人认为创作历史小说,既是小说就不必百分百还原历史事件。这种认识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历史事实是不容改变的,历史事件是众所周知的。如若所写历史事实失真了,读者不但对你所写的事件本身不认可,还会对你所写的其他内容心生怀疑,整个创作就失去了可信度。沈愚深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涉及的每个历史事件都写得真真切切,精准无误。作者这种尊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创作态度,让读者信任,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
构思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历史小说少不了要写历史事件,却又不局限于刻板地记述历史事件,而是在历史事件中,精心构思、谋划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才能使作品有血有肉、形象生动,才能吸引人感动人。要不然,就不是创作历史小说,而是在堆砌历史资料或编写历史教科书了。那么,如何构思呢?沈愚深知,文学作品包括历史小说,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历史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单凭主观臆想胡编滥造,而是要紧扣当时的社会状况,围绕主题认真谋划。在《蒋介石追杀汪精卫》中,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动人心弦,充分彰显了历史小说故事情节的动人魅力。沈愚如此费心构思故事情节,不是要凑热闹,而是旨在深刻揭露蒋、汪的反动本质和肮脏灵魂,让读者对那段历史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凸显文字刻画的个体性。语言是否自然、流畅、形象、生动,是历史小说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蒋介石追杀汪精卫》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用精妙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言行与身心相符,与性格一致。如此一来,沈愚笔下的蒋介石、汪精卫、戴笠、陈璧君、周佛海等历史人物,仿佛从历史事件中走到了读者面前,变成了活生生的人,让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感,看得人欲罢不能。
蕴含发人深思的启迪性。历史小说,不像一般的散文、评论那样,可以在文中直接写出观点和结论,它要启发读者,让读者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在《蒋介石追杀汪精卫》中,沈愚通过巧妙的布局、精心的构思,让读者从故事走向中自然而然就能想到,无论蒋介石和汪精卫如何诡计多端、狡诈多变,都逃不脱失败直至灭亡的结局,因为他们是反革命、反人民的,是逆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尽管刚开始时显得弱小,却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途,他们历经艰难困苦,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取得了胜利。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下,我们阅读这部小说,联系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我想,这些宝贵而深刻的启示,远远超过了作者重新出版这部小说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