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也说批示

□李伟峰

批示是各级管理者、决策者表达意愿、行使权力、处理问题、推进工作的一种方式,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如何巧妙运用批示高效推进工作,是对领导者能力、智慧和作风的考验。

各级领导要想精准地把自己的思想、意愿通过批示表达出来,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主要领导,作为很多事情的最终决策者,更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对方方面面的情况要了然于胸,熟练掌握。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种讲话、批示,妙趣横生,通俗易懂,很多接地气的经典语言总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这与他长期养成的读书、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地头,休息一会儿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地积累。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中,作过大量批示,他的批示或审时度势、顺势而变,或绵里藏针、以退为进,或直截了当、力排众议……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1951年5月14日,军委总政治部给毛主席呈上一份名为《六八军镇反总结报告》的文件。该文件为16开稿纸,共计10页,约4000字。毛主席阅后,认为报告内容过于冗长,且指导意义不大,于是在文件上批示:“退肖华,此件太长,不要转发。以后凡太长而无甚必要者,不要转发。”这一批示,体现了毛泽东对改变文风的严肃态度,于今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在历代帝王浩如烟海的奏折批示中,雍正的批语可谓嬉笑怒骂,任意驰骋,且敢于较真儿,敢于批评,敢于戳穿官员的哈哈镜与花花心思。雍正四年,甘肃大旱半年,至七月才下了点儿毛毛雨,巡抚石文焯立马汇报丰收在望,雍正挥笔批曰:“此经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言,朕实厌观。”有某官任职湖南,干得一塌糊涂,尤有一年,湖南遭遇大洪水,农田被冲,房屋被毁,此官却表奏巡抚如何加强领导,知府、知县如何深入一线,抗灾取得了胜利,粮食获得大丰收。雍正看到后,大发雷霆,批示道:“汝以朕为可欺乎?汝忘朕即位之时,已年过四十矣,官吏情伪朕尽知之,汝此一举一动不能逃朕之洞鉴也。”这样个性鲜明的批示,把执政者的态度、立场展现得淋漓尽致,使那些别有用心的官员引以为戒,不敢欺上瞒下,虚报浮夸。

众所周知,朱镕基同志是一位雷厉风行、务实重干的改革先锋。1991年1月12日,上海市委研究室《内部资料》上发表了调查报告《对“投资黑箱”的初步剖析与若干建议》。朱镕基阅后批示:“此文可谓官僚主义大全,呜呼上海,不改革要完蛋。”这样言辞犀利又语重心长的批示,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我们也能够从中领会到,批示切忌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否则让承办者无法落实,搞公文封闭运行,既浪费时间,又不解决问题。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及干部作风的转变,领导干部了解工作、掌握实情的方法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广,视野和思路也越来越开阔,无纸化办公、网上批示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很多疑难问题的解决、重大事项的决策、工作任务的落实,依然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广泛听取民意、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依靠一定形式的批示推动落实,如若没有无私的为民情怀、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怎能于下笔之处见真功、方寸之间显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