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非 文/图
4类人群尤其需要冬季进补
王束瑾告诉记者,冬季进补,是我国的传统习惯。这时人体的消化能力比较强,补品吃进去,营养更容易被吸收。冬季进补,既能防病治病,又能保健养生。
那么,哪些人群最需要在此时进补呢?
“需要冬季进补的人群主要有4类,一是年老阳虚者,二是养生益寿者,三是防春夏病者,四是亚健康状态者。”王束瑾对记者说。
年老阳虚者。《黄帝内经》云:“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功能逐渐减弱,要适时进补。
养生益寿者。要想养生益寿,冬季进补是个很好的办法。从原则上讲,有不足就需要补充。比如,用脑多者可经常吃核桃,体力消耗大者可及时补充水果、蔬菜等。当然,补多少、怎么补,还需要因人而异。
防春夏病者。冬季调养得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春夏发病的概率。此类人群进补时以食用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为宜,让身体在进补后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力,更好地抵御疾病。
亚健康状态者。亚健康状态是指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此类人群通过积极有效的锻炼及中医药调理,可以稳定情绪,使阴阳气血相对平衡,从而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总而言之,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劳神内耗、产后、术后及亏虚早衰者,都可以在冬季进补。”王束瑾对记者说。
进补要因人而异,
切忌盲目进补
“虽然说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期,但一定要因人而异、适可而止,切忌盲目进补。进补不当不仅给肠胃造成很大的负担,损伤肠胃功能,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王束瑾提醒。
“补”有多 种,就食材来说,有食补、药补;就方式来说,有淡补、平补、温补。“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样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什么样的补药,长时间过多服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科学进补应做到因人而异、因症而异,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补法。
冬季进补的常见误区就是不分虚实、不分对象,人人都补。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觉得人人都要补,从而使身体健康,安全过冬。实际上,并非每个人都需要在此时进补。另外,进补要从实际出发,切忌盲目跟风,别人补什么自己就跟着补什么。
“中医强调,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身体虚弱的人要适当进补,体质强健的人是不需要进补的。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起到补虚扶正、补益强身的作用。”王束瑾建议,冬季进补要辨别体质,然后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进补。
一般来说,进补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句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处方”,冬天吃滋阴、养阴的药物和食物符合人体的生长规律,如枸杞、熟地、黄精、麦冬及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等。除此之外,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调整脾胃功能,然后再进补,并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冬季进补的一些误区
冬季进补虽好,但有些误区需要注意,以免事倍功半。
误区一:补品越贵越好。很多人认为补品越贵越好,甚至不惜花高价买冬虫夏草、人参、海参等。其实并非如此。王束瑾建议,补什么,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另外,尽管有些药材可以作为食物入膳,但药材毕竟是药,进补要遵循服药的原则。例如,吃人参、花旗参时不要喝浓茶等。需要注意的是,进补一定要适度,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误区二:用进补代替锻炼。人们经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些人缺乏运动,胃肠消化功能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补,吃了补品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甚至还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进补不能代替锻炼。
误区三:忽视食补。有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很多人重视进补的方剂,却忽视了食补。王束瑾告诉记者,药补在于扶正,食补在于养生,两者不可或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效果非常不错的进补食材,比如,羊肉是缓解气血两亏的上好食品,雪梨可以滋阴润燥。
去年12月22日是冬至。我国民间一直都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等俗语。去年12月21日,许昌市中心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王束瑾告诉记者,冬至前后的确需要进补,但一定要讲究科学,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进补。而且,进补的方式也要因人而异,乱补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