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夫妻俩的“争先”约定

本报记者 胡晨 通讯员 刘艳红

“丽,原谅我不能陪你们过节。但是我今天实现了咱俩的约定——村党群活动中心建成了!”2019年元旦这天,在禹州市郭连镇张涧村刚刚建成的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驻村第一书记刘建刚拨通了妻子王彦丽的电话。

“好!好!”电话那头,王彦丽擦拭着热泪连声说。13岁的儿子却一把抢过了妈妈的手机,大声说道:“爸爸,你啥时候回来?我又学会了擀面条,恁俩不在家我再也不会挨饿了……”

今年44岁的刘建刚是市人防办指挥信息中心党支部书记,妻子王彦丽是市人防办指挥所管理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2017年11月,当组织上选派刘建刚到张涧村任第一书记后,同样被抽调到市环保攻坚办工作的王彦丽一边为他收拾行李一边说:“咱俩都驻过村,对群众的疾苦、工作的困难心知肚明。既然组织上相信咱,那咱就必须干好。咱俩来个约定,看谁工作能得先进,行不行?”“好!”刘建刚干脆地答应了。

张涧村是全市的软弱涣散村,有村民3500人,党员100名,贫困群众36户121人。刘建刚到村后,天天带领队员们入户座谈,倾听群众心声。

村里环境卫生差,刘建刚先后组织干部群众进行了两次集中整治,配备保洁员9名,开挖排水沟2600米;投资19.45万元硬化沥青道路1043米,安装新型LED路灯126套;投资25.4万元建设文化广场一处;打100多米深水井一眼,让全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自打刘书记修了路,我骑三轮卖水果再也不怕翻车了!”65岁的贫困户刘景东高兴地说。

驻村后,刘建刚心里时刻装着贫困群众,帮助李小改、赵晓改、蔡秋霞、田小君等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每人每月收入3000多元;想方设法帮助贫困户肖国柱为37岁患精神病的儿子肖伟办理残疾证,并进行系统治疗,使病情明显好转,让老两口儿能放心地到附近打工。目前,全村36户贫困群众已实现脱贫16户66人。

村阵地破旧面积小是制约党员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老问题。刘建刚筹措资金80多万元,建成了15间53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并带领党员干部到商丘市梁园区张屯村、新郑市后河刘村等先进村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改变软弱涣散状况。

驻村一年多来,刘建刚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张涧村先后获得河南省文明村镇,郭连镇脱贫攻坚、综合目标考评、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而奋战在环保攻坚工作一线的王彦丽,同样按照约定,不分白天黑夜地努力工作。指挥部一声令下,她总是第一时间和督查组的同志们奔赴现场处理。去年9月,她被表彰为“全市扬尘治理工作先进个人”。

夫妻俩的“争先”约定,却把年仅13岁的儿子抛到了一边。有两次曾因为妈妈接到紧急任务,夜里把他一个人反锁在家。习惯了爸妈不在家的日子,小家伙学会了炒菜、煮稀饭、擀面条,学习成绩还名列年级前20名。

“爸,你不用担心,我是咱家的男子汉,去年我腿骨折都没有哭,现在夜里独自在家就不是个事儿。我也和你约定好,等你下次回来,我一定给你擀碗手工面,让你尝尝我的手艺……”听到儿子和自己的约定,刘建刚的眼泪夺眶而出,匆匆挂了电话便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