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窦青
3月4日下午4时,魏都区高桥营街道办事处东李庄社区格外热闹,在干净的街道上,不时见到一辆辆印着圆通、中通、韵达等字样的快递货车来回穿梭,居民们一边忙着把打好的包裹往车上装,一边隔着街道打招呼、拉家常,爽朗的笑声仿佛汇成一首动人的歌曲,唱出了这个春天最美的故事。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我们这里是涉农社区,以前村里没产业,居民以种地为主,青壮年基本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东李庄社区支部书记李红亮说,“自从社区有了电商联盟后,现在不仅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来了,而且在他们的带动下,现在社区经商人数占比超过3成,比务农人员还要多。”
青壮年劳力从昔日“外飞”,到如今“归巢”,这个变化还得从东李庄社区的春节茶话会说起。2017年春节,在该社区组织的茶话会上,李红亮向返乡乡贤抛出了困惑已久的难题——“你们不少人在北京做电商,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能不能回来搞个电商联盟,带着乡亲们一起捧‘金饭碗’?”
“当时听到这个想法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支持。”今年28岁的李俊超虽然是“90”后,但初中毕业就出去闯的他已有了9年电商运营经验,“许昌地理位置好,做电商有物流优势,而且不管是人力成本、仓储成本都要比北京低得多,也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另外,电商创业成本也低,我们手上都有货源,只要乡亲们愿意干,绝对能干成。”
返乡创业,不仅经济账划算,在董明涛眼中,亲情账也是重要加分项。“在外打拼还不都是为了家。现在父母年纪大了,孩子也要上学,回家创业既能照顾父母,也能帮着乡亲们找到一条增收的新路子。”
就这样,2017年春节过后,在该社区党支部的主导下,东李庄社区电商联盟应运而生,8名在北京做电商的年轻人相约回家,成为该联盟的第一批合伙人。他们在外的阅历、技术和人脉资源等,不仅夯实了电商联盟蓬勃发展的底气,也为这个地处市郊的普通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谁能想到,我这个70岁的农民现在竟然上班了。”3月4日,东李庄社区居民李香娥正在李俊超的店里忙着打包。“我主要负责一次性碗筷的打包,每天工作几个小时,和大家一起有说有笑既解闷,还能挣钱。”
李俊超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店共聘用了10名社区居民,年龄在60岁左右。“一年工作11个月,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能挣4万元。”
得益于返乡人才的创业带动,该社区很多中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我以前在外面搞装修,一年也就挣个三四万元。在社区电商联盟的帮助下,我去年9月在淘宝上开了个店,结果到年底营业额就达到了90万元。”该社区居民李鹏深有感触地表示,“电商联盟既帮我解决了货源的难题,又教我店铺运营、推广的技巧,现在全家人都帮着我干,今年我准备再雇个人帮忙。”
一人创业,全家帮忙,这在东李庄社区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电商产业也成了当地居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李红亮告诉记者,随着李俊超等一批“归雁”的悉心指导,东李庄社区电商联盟不断成长,先后吸引了26户加盟,销售的电商产品也从最开始的一次性餐具、塑料包装袋,发展到如今的腐竹、化妆品、胶鞋等。截至目前,电商联盟网上销售量已达36万单,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
“致富门路有了,环境好了,大家对未来就更有信心了。”李红亮介绍,“东李庄社区的电商产业目前刚刚起步,还处于‘小、弱、散’的状态。下一步,我们准备通过土地流转,与山东寿光的一家公司合作,不仅要突出我们社区的农产品特色,还要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加入电商联盟,把东李庄社区真正建设成创业宜居型社区。”
魏都振兴,人才为先。魏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申健民表示:“乡土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是助力魏都区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下一步,魏都区将进一步擦亮营商环境这个‘金字招牌’,为返乡人才回乡创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相信,千万只返乡‘头雁’将催生出‘群雁效应’,也必将为乡村振兴这项伟大事业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