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禹州红薯粉条

吕超峰

说起粉条,人们都知道禹州红薯粉条好吃,誉满天下。然而,禹州红薯粉条为啥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来。身为禹州人,我从小就爱吃粉条,吃了40多年仍然吃不够,真是越吃越得劲、越吃越高兴、越吃越自豪。

禹州红薯粉条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就建都在禹州,因而禹州也称夏都。在这片历史悠久的热土上,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禹州红薯粉条的文化内涵深厚博大。

禹州处在种植红薯的最佳地域。禹州地处伏牛山余脉的山岗地区,西高东低,往东是辽阔的豫东平原,往西是绵延的山区,土质肥沃,旱涝不惧,四季分明。红薯不喜水,又怕干旱,极适合在禹州种植。

从资料上看,红薯野生种子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种植成功,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红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红薯传至菲律宾。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红薯从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红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勾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农政全书》中详细记述了红薯的种植方式,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清乾隆时期,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对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红薯,从南向北得到进一步推广。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徽巡抚潘思榘要求全省种植红薯。山东按察使陆燿,总结当时种植红薯的经验,写成《甘薯录》,刊刻发给各府州县,宣传种植甘薯的好处,推广种植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据《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帝发布上谕,命令以政府的力量,大力推广红薯种植。乾隆帝在上谕中对山东按察使陆燿进行了表彰,还说河南歉收,地方官员要仿照南方省份的办法,把《甘薯录》多为刊布传钞,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至此,红薯在京畿地区和河南等地,大规模推广开来,成为中国境内更广大地区平民的主要食物之一。乾隆以后,据《燕京岁时记》记载,京中无论贫富,都以煮红薯为美食。可以说,红薯对于清代养活亿万下层百姓功不可没。

禹州种植红薯的历史始于清初,由于其土壤、气候极适合红薯生长,种植的红薯个儿大、绵甜,出粉率高,因而人们在不断探索红薯深加工的可能。勤劳智慧的禹州人,经过不懈努力,率先生产出了粉条、焖子、粉皮等新产品,让红薯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禹州红薯粉条第一次扬名天下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腊月。当年,河南阳武黄河决口合龙,乾隆赴河南察看浚道,免除河南州县多年逋赋及额赋。待一切事务处理完毕,乾隆突然想到有中华第一都之称的禹州看看,于是决定微服私访。进入禹州境内,天气骤变,寒风刺骨。乾隆带着随从走到颍河边上的一座小镇时,又冷又饿,决定找个地方吃饭休息。随从见不远处有一宽敞的院子,门上悬挂着“百年粉坊”的匾牌,大门敞开,一群人便走进院内。只见前院晾晒着大片的粉条,后院是作坊,一位老者正在拾掇粉条。

久居深宫的乾隆指着粉条问道:“老人家,这是什么?”老者答道:“一听恁就不是本地人,这是禹州红薯粉条。”乾隆走近仔细地看了看,但见粉条光滑细腻,晶莹剔透,疑惑地说:“这和鱼翅无二呀!”老者笑道:“哪里是鱼翅,是红薯粉条,我们这里哪会有鱼翅?”乾隆道:“老人家,我们又冷又饿,给我们做点儿吃的吧!有什么做什么。”说着示意随从拿出银两递给老者。老者说:“俺这里只有粉条,您要不嫌弃,我给每人做一碗热粉条吃吧!进门就是客,用不着银两。”

片刻,老者从后院作坊端来一大盆刚出锅的热粉条,又将蒜、姜、葱、辣椒切丝与食盐、小磨油一起放入粉条中搅拌,顿时,香气四溢。乾隆接过一碗,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挑上几根晶莹剔透的粉条送入口中,顿觉酸爽滑顺,绵软筋道,味道鲜美,禁不住脱口而出:“这不就是鱼翅嘛!”老者道:“这确实是禹州红薯粉条。”乾隆说道:“朕说它是鱼翅,它就是鱼翅,比鱼翅还好吃!”

听到眼前的人自称“朕”,老者愣了一下,随即倒地就拜,诚惶诚恐地说:“不知万岁爷驾到,小民有罪。”乾隆说道:“老人家请起,不知者无罪。”乾隆又道:“禹州红薯粉条朕爱吃,就赐名‘素鱼翅’吧!”老者欣喜万分,再次跪地叩首谢恩。从此,禹州红薯粉条便有了“素鱼翅”之称,并成为贡品,名扬天下。

“红薯骨碌红薯馍,离开红薯不得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禹州红薯种植达到又一个高潮,在困难时期,是红薯养活了禹州人民,禹州人民也将红薯深加工技术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当时,村村种红薯,队队有粉条作坊,并通过供销社收购外销,从而使禹州红薯粉条走向全国,赢得了美誉。

仔细观察禹州红薯粉条的制作过程,你会发现粉条是火与冰交融的产物。土壤、气候与地理位置决定了禹州红薯的优良品质,而火与冰则造就了粉条的坚韧、香甜与爽滑。传统的禹州粉条是手工制作的,须经过72道工艺,其中核心工艺18道。经过高温煮熟的粉条要经过寒冷长夜的洗礼,冷冻、浇水,再冷冻、再浇水,直至冻成坚硬的板块,然后自然解冻、晾晒等。只有经过火与冰洗礼的粉条,才算真正的禹州红薯粉条。这样的粉条保存期长,烹饪方便,美味可口。

禹州红薯粉条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吃起来味足,这是由其自身吸收能力决定的。红薯粉条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及钙、镁、铁、钾、磷、钠等矿物质,具有良好的附味性,能吸收各种鲜美汤料的味道。且红薯粉条天生大度,能与肉类和蔬菜完美结合,无论放置什么配料,都能充分吸收,再利用自身的特质,进行融合平衡,达到最佳味道。因此,每次吃禹州红薯粉条,你都会感觉筋道、爽口、滑顺、醇香,香甜适中、咀嚼舒适、回味悠长。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红薯粉条富含人体极易吸收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中医学认为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营养学家则称红薯粉条为营养均衡的保健食品。每100克鲜红薯仅含0.2克脂肪,产生99千卡热量,大概为大米的1/3,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能有效地阻止糖类转化为脂肪,有利于减肥、健美。

这些年我一直在探寻禹州红薯粉条好吃的原因。今年春节,禹州红薯粉条在故宫再次扬名全国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根细细的红薯粉条,简朴单纯,谦和无华,在高温中包容五味,并以最美妙的方式满足人们的味蕾,自己却宠辱不惊,就像厚道聪慧的禹州人,勤劳善良,仁义坦荡,坚韧前行,厚德载物,又极似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庸大同,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