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文/图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清明节,是当下中国人祭祖扫墓、缅怀恩亲、祭奠英烈、踏青游玩的重要节日。清明节包含着节气和节日两层含义,清明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踏青游春的好时节;而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节日载体,祭扫、缅怀、踏青是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清明这个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既遵循着传统,又有着新的内涵。透过凝结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生活智慧的传统节日,我们不妨从清明文化中去寻找清明的本色。
清明时节 春和景明
从节日的历史形成过程看,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清明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ー,并不是个节日。由于清明与寒食节接近,人们有意避开寒食节,改在清明这天祭祖,清明节气就成了清明节日,而且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节日的节气。”我市民俗专家韩晓民介绍。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有观点认为清明源于“清明风”。《岁时百问》中关于清明的注解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也有观点认为,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为此,周朝在制定历律,确定二十四节气时,将“三月节”命名为“清明”,标志天地清朗明净,既明气候,又扬政绩。
清明节习俗的由来,与寒食节密切相关。相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诞生的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便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此后直到今天,两者常被混为一体一同提及,“清明祭祀”也逐渐取代了“寒食墓祭”,成为习俗。“唐开元二十年,玄宗下诏:‘清明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袭,浸已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水为常式。’清明这天,官府放假,学馆停学,修坟祭祖,缅怀祖先。”韩晓民说。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发展成为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并延续至今。
祭祀扫墓 慎终追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作流传千古。为何“行人欲断魂”?大约是在清明时节,在外的人思念亲人,缅怀先辈。孔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以祭祖来净化生者的品行,这是对我们祖先为什么重视清明节,以及对清明祭祀意义的绝佳总结。
古代中国认为清明是太阴之气的凝结。古人认为,农历正月、二月是阳气生发,到了农历三月阳气渐尽、阴气出现,鬼属阴气,所以农历三月清明叫“鬼节”。阴阳交接之时是在清明。“对于鬼的存在,很多人都持模棱两可的态度。其实大家心里明白,鬼是没有的。古人造鬼的初衷应该是好的,一是让人们不忘祖先,否则,祖先的鬼魂是会降罪的;二是为了安慰活着的人,既然人死后能变成鬼,也就是说死后还有归宿,从而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韩晓民说。
在传统清明文化中,清明节不仅表达着对祖先的感恩,还显现了对血脉亲情的认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在内涵丰富的清明节日里,人们追思已故亲友、扫墓祭祖、慎终追远;人们缅怀革命先烈,面对丰碑、重温历史、感恩生活。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中华民族崇宗敬祖、重视血缘亲情的传统习俗,在清明节表现得格外集中,清明节成为维系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作为中国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特定日子,清明时节尽管祭拜的形式有不同,但是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敬重贤德和激励后人的心意是一样的。每年清明,我市众多机关、中小学校都会组织人员前往许昌市烈士陵园,祭祀英魂、缅怀先烈,献上一束花、表达一份哀思,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先贤以及先烈们的追思和敬慕。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的内涵得到延伸,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通过学习先烈、敬仰先贤获得一次精神洗礼和灵魂熏陶,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认同。
清明节,一些不文明的祭祀习惯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铺张浪费,鞭炮轰鸣,烟火缭绕,纸灰飞溅。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烧纸、焚香等祭奠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在许昌,很多人逐渐选择为逝者献束鲜花、鞠躬敬礼、植树纪念、放生祭祀等更加多样的方式寄托哀思。
万物生长 出游踏青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道出了春天的美好。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在春光明媚、草木萌发的三四月间,人们脱下棉衣,到乡野山间游玩踏青,一扫冬日的沉闷。
每年的清明节,在禁火寒食、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插柳等一系列传统仪式和民俗活动当中,清明的多样文化内涵得到不断强化。
在古时,清明节的习俗就丰富有趣。由于所处的时令气温、光照、降雨等各方面条件俱佳,除了扫墓外,清明节也延伸出丰富而有趣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一些名画,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描绘了清明日春游的盛况。
清明正值万物复苏、踏青郊游的大好时节,也是春耕春种、插柳戴柳的适宜季节。清明节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节日。在许昌,踏青出游是一项重要的清明习俗。清明节气,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人们告别蛰伏的生活,迎着盎然的春意,去呼吸青青绿草的气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自然的魅力,体会自然的恩赐。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是草木萌发、万物生长的时节,也是体现生命精神的时节。清明节是凸显中华民族人伦情怀的节日,是令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已融进民族的血脉。今天的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节日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清明节本身来说,它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缅怀先人来激励后人。在清明这个万物复苏、天清地明的时节,人们能在祭祖感恩、缅怀先贤时,感受到一种伟大的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