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庆安 通讯员 张静涛
如今,市区清潩河游园四季常青,鲜花相伴,步步景观相随,构成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
空气清新宜人、河水碧波荡漾……作为拓展城市载体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民心工程”,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正让我市经历着华丽的蝶变。
去年以来,我市对照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要求,牢固树立“民生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理念,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处处彰显出生态、宜居的魅力。目前,我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工作得到了住建部、省住建厅的高度认可,省住建厅委托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指挥部办公室制定河南省人居环境奖指标体系初稿,打造可借鉴、可复制的“许昌模式”。
新时代,新征程。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振辉表示,我市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对照《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遵循“基础先行、完善功能,改善环境、便民惠民”的工作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精准施策,补齐短板,让广大百姓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造宜居新家园
“城,所以盛民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致力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才能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综合反映一座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总体成就的国家级最高奖项。中国人居环境奖的创建,可促进我市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从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等方面入手,加大建设力度,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引起全社会对人居环境的广泛关注,促进城乡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2016年5月,我市提出用5年时间,完成水生态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五城联创”的创建任务。
在我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中,记者看到,创建指标诸如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城市排水,城市路网密度,城市停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市风貌特色等内容,项项关乎人民福祉。
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指挥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周例会、月通报、季考评等工作推进机制和“每周对口指导、双周点评推进、月底排名通报”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建安区、魏都区等5个区政府(管委会)和31个市直责任部门,确保创建任务落实到位。
去年年初,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指挥部办公室按照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舆论宣传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迅速行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并通过发放宣传页、张贴海报等形式,宣传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知识,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同时,各创建单位发挥行业优势,充分利用公交车体(站)、医院、学校、商场、街道、大型户外广告等阵地,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宣传格局。
厚植发展优势的许昌,定能汇聚民智、积聚民力、克难攻坚,在深化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的征程中再创佳绩,让许昌实力更强、活力更大、魅力更足。
推动创建常态化
“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健康服务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15分钟阅读圈”……“现在的许昌,出门就是风景,住着很舒心。”4月7日,市民赵胜祥满脸自豪地说。
去年,我市实行“三结合”,加强创建工作的科学指导,推动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向更高水平迈进,使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公共秩序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加。
外出取经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指挥部办公室会同住建、教育、城管等部门,先后到宝鸡、济源等创建成功城市考察,学习其先进经验,同时邀请徐州、六安等地专家来许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破解了创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资料整理与现场指导相结合。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指挥部办公室在资料整理报送、督导考核、项目谋划等指导的基础上,专门组建5个专项工作小组,到公园、湿地、社区等走访查看、专项指导,组织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等部门召开交流座谈会,针对指标数据支撑、完善材料等问题,明确重点及努力方向,确保创建工作向深层次推进。
指标达标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我市把创建工作与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四改一增”工程、“绿满许昌”行动计划、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相结合,通过项目建设来促进指标达标,有力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去年,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指挥部办公室多次会同教育部门详细勘验,反复研判,确定了12所中小学的建设任务。目前,经过共同努力,项目正有序推进,部分学校今年9月将实现招生,有效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
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真正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办好办实。
创建机制常态化的生动实践,体现了这座城市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展示了积极进取、敢于争先的动人风采,许昌的城市建设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前,我市正建立工作台账,倒排时间节点,实行挂图作战、对账销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指标一个指标地完成,力争中国人居环境奖拿杯夺牌。
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许昌街头,我们不仅能看到耸立的高楼、繁华的街景,而且能看到一座座别致的公厕,让人从细微处感受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和品位。
去年,中心城区在原有公厕398座的基础上,新建公厕22座,改造15座,进一步满足500米辐射半径要求,同时不断完善厕所设施,提升市民如厕环境,从小处着手促进城市宜居度提升。
秋湖湿地,天蓝水美,引得游人纷至沓来。沿湖行走,清凌凌的湖水在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一些鸟儿已经来到这里安家。它们或在水边栖息,或在碧绿的湖面上翩翩飞舞,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对城市的变化,感受最深的是当地居民。2018年7月10日发布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中,许昌居民获得感指数得分72.2分,连续第二年排名全省第一;许昌居民幸福感指数得分4.19分,位居全省第一,许昌被网民推选为全省“最美城市”。
我市把夺杯拿牌与民生实事统一起来,加强督导,狠抓落实,一幅生机勃勃、幸福宜居的美丽画卷,正向人们徐徐展开。
注重日常督导。我市树立动态提升意识,对各创建单位报送的材料开展“回头看”活动,建立“对接指导台账”“资料报送台账”“整改反馈台账”,逐项梳理,查找漏项,做到全面提升。去年6月以来,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指挥部办公室结合迎检点现场查看督导情况,建立“当天查看,当天讨论,当天汇总”的工作机制,将问题及提升建议及时反馈至各创建单位。
注重专题督导。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指挥部办公室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的理念,对5个区政府(管委会)和主创单位开展专题督导,收到了良好效果。
注重考评督导。我市创新考评方式,采取单位互评和考核组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先后4次集中对责任单位进行综合考评,进一步提升了考评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公共秩序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创建带来的变化,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实惠,增强了自觉参与创建、主动创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为民之路无止境。我市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让城市更美丽、社会更文明、人民更幸福,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