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专家: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齐连生
□本报记者 马晓非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其临床表现最早由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发现。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大约为1.7%,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也逐渐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预计到2030 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增至500 万人左右,患者数量将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在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存在就诊率低、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手段认识不足等问题。国内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不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就诊率仅为40%左右,低于40%的帕金森病患者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及时、规范的治疗能够延缓病情发展,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齐连生对记者说,“因此,患者不能等到病情影响生活质量了才进行治疗,一旦确诊,就应及时治疗。”
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大脑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引起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而致病。目前,导致这一病理改变的确切病因仍不明确,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脑外伤等均可能是影响因素。
常见症状
为“抖、僵、慢”
“帕金森病的常见症状可以概括为‘抖、僵、慢’,动作缓慢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表现。”齐连生提醒。
抖是指手、胳膊、小腿、面部和下颌不由自主地抖动,通俗讲就是手抖、脚抖、嘴巴抖。这种抖静止的时候更明显,紧张的时候加重,运动时反而有所减轻。
僵是指肌肉变得紧绷,面部表情减少,四肢活动的时候感到僵硬、沉重、不灵活,坐下后不能起立,卧床时不能自行翻身。
慢是指动作缓慢,刷牙、洗脸、穿衣、脱鞋、系鞋带、系纽扣等动作变慢,字越写越小,走路无法迈开脚,多为小碎步且越走越快。
另外,有些帕金森病患者常常伴有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抑郁、便秘、多汗、流涎等症状,晚期可能出现痴呆。
通过一个小测试,大家可以更直观地判断是否患有帕金森病。1.写的字和以前相比是不是小了?2.从椅子上直立是不是有困难?3.说话声音和以前相比是不是变小了?4.走路是不是容易跌倒?5.有时候是不是突然觉得脚像粘在地上抬不起来?6.面部表情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丰富?7.胳膊或腿颤抖吗?8.自己走路困难吗?9.走路时脚是不是拖着地?
以上每个问题均有“是”“否”“不知道”3个答案,答“是”记1分,答“否”或“不知道”记0分。问题1的答案为“是”,且总分在3分以上,或者问题1答案为“否”,总分在2分以上,建议去医院就诊。
得了帕金森病
注意这些问题
帕金森病患者要在衣、食、住、行方面注意一些问题。
衣:选择较宽松的衣服,布料最好选择全棉的,便于吸汗。穿扣子少的衣服,最好穿带拉链的衣服。
食:早餐和中餐坚持低蛋白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晚餐可适当摄取蛋白质,睡前喝一杯牛奶或酸奶。多吃谷类和新鲜瓜果蔬菜,尽量不吃肥肉、动物内脏,每天喝6至8杯水。
住:睡在带厕所的卧室,或床旁放置便盆。中晚期患者的床上可安置固定的架子,方便患者坐起。床的侧方绑一根宽带子,方便患者晚间独自翻身。床头灯开关要设置在顺手的地方。
行:室内地面平坦,选用防滑地板,减少台阶。走路时防跌倒,必要时使用助行器。
“帕金森病患者缺的是灵巧、灵活和平衡,其实并不缺力量,可以做一些能够增强动作灵巧性的运动,如打乒乓球、打太极拳等。”齐连生建议。
医患齐心协力
共抗帕金森病
虽然目前没有办法根治帕金森病,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普通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寿命也会延长。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不能希望一次就诊便解决全部问题,而应多与医护人员沟通,坚持长期治疗。对于治疗效果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齐连生对记者说。患者要将自己对治疗效果的预期、有没有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等,清楚地告诉医生,让医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情况。
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在帕金森病的诊疗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规范、系统地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2018年12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授刘军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专家工作站落户该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是国内帕金森病诊疗的引领者,《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16)》就是由刘军执笔完成的。该工作站落户许昌,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帕金森病的诊疗水平。
手抖、肌肉僵硬、动作缓慢、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出现以上症状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是患了帕金森病,从而耽误了治疗。一代伟人邓小平、文学家巴金、数学家陈景润、拳王阿里等,都曾遭受帕金森病的折磨。帕金森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这种病可以治好吗?患了帕金森病之后该怎么办?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当天,记者对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齐连生进行了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