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本报记者 雷剑德 胡晨

“要‘坚定不移扩大共建共享发展成效,让老百姓更实在地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温度和幸福生活的质感’。这既是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4月16日,禹州市颍川街道办事处东关社区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社区党委书记周遂德正带领社区党员干部学习刚刚闭幕的禹州市两会精神。

流淌千年的颍河,自西向东流经禹州市区时,向南拐了个弯,弯内怀抱的就是东关社区。社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11个居民组,2018年总产值达40亿元。

一个普通社区,经济发展活力缘何如此之强?这要从20世纪70年代说起,那时的东关社区还是东关村。1972年,25岁的周遂德被大家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委会办公室是租用的两间草房,村里开会在院子里。没有凳子,干部都坐在用桐树截成的树墩上。

“一是要每个人吃饱饭,二是要大家有钱花,三是让群众住得更宽敞。”周遂德回忆,当时看着眼前的一切,他当场道出了自己当村支书的三大诺言。没想到这个村支书一干就是47年,周遂德几乎用一辈子来践行诺言。

有诺必践方能取信于民。1973年春,东关村组建了一支建筑队,到周边盖民房、建楼房,一年下来,净赚了几万元。当时大伙儿都想分了过一个肥年,但周遂德提议,把这第一桶金作为下蛋的“母鸡”,建一个大窑场,壮大集体经济。不到5个月,村里就建成了一座24门的砖窑,年底就见了效益,给全村每人分了2斤红糖、几斤枣。

发展的步伐还在继续:1988年,东关村与一家私企联合办起了福利毛发工艺厂,标志着东关村迈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第一步。同年,周遂德在东关村建成了禹州市第一个药材市场。1992年,周遂德决定再建一个投资2亿元、占地370亩的综合批发市场——禹州市商贸大世界。1998年,占地400亩、能容纳上千商户的中华药城落户东关……如今,社区90%以上的居民都有自己的经营项目。

走进中华药城,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药香,红花、虫草、海参、麝香等名贵中药材琳琅满目。“中药材种类繁多,我们店里卖的有800多种。卖药材最重要的是诚信经营、保质保量,现在我们一年的销售额能有200多万元。”走进其中一家药材行——瑞丰药材行,40多岁的老板薛立选是土生土长的“东关人”,从药城建成初期就开始从事中药材经营。在中华药城,像薛立选这样的经营户还有600多家。去年,中华药城创下13亿元的交易额,成为全国第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

经过提升改造,禹州市商贸大世界华丽转身,成为特色商业区。“家里的房子出租了,每年租金11万元。前年在这里租了间小门面,生意还不错,一年下来能有10多万元存款。”谈起现在的生活,在特色商业区经营肉夹馍店的社区居民薛红立颇为自豪。

腰包鼓了,东关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东关社区累计投入资金近800万元用于完善社区文化大院、整修道路及亮化绿化美化等,把社区变成了“一有七中心”的规范化阵地。在社区的颍河游园,记者看到这里配套了健身区、鹅卵石道、花园等设施设备,广场上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居民,他们或散步或健身,自得其乐。2016年,东关社区入选“全省首批美丽乡村”,成为其他村、社区学习的榜样。

东关社区富起来后,周遂德还不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文明东关、富裕东关、和谐东关、幸福东关、美丽东关”的发展目标,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每两年举办一届文化艺术节,对评选出的“道德模范”“文明居民”“和谐家庭”“好婆媳”等先进典型进行隆重表彰,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广大群众友爱互助,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如今,东关社区当初定下的“吃饱饭,有钱花,住好房”3个目标早已实现,收获了“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可是周遂德依旧不满足,古稀之年的他还闲不下来,因为“手头还有几个项目没有做完,离大伙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