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紫云镇宁庄中心小学是一所山村小学,全校仅有104名学生、10名教师。与诸多山区学校一样,该校存在生源不足、教师缺乏、经费不足及代课教师难聘等问题。
为了解决开足开齐所有国家规定课程的困难,该校与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开展了合作,利用现有的硬件,开展“互联网+双师课堂”活动。从2017年的“彩虹花晨读课”“阿福童财商课”“夏加儿美术课”,到现在的“长洲音乐课”“生命教育课”“快乐书法”“网络素养课”,越来越多的优质课程资源走进该校,使乡村娃娃开阔了眼界,得到了不同知识点的补充。
这一举措开创了襄城县 “互联网+教育”在乡村学校实践的先河。
开展“互联网+双师课堂”活动,仅仅需要一根网线、一台电脑(终端)和一个助学教师配合远端的专业教师完成授课。据襄城县紫云镇宁庄中心小学校长崔伟超介绍,该校的助学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完成课前设备调试,课中学习引导、记录过程,课后打卡反馈学生表现等任务。“在教师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师资不足,体育、艺术等课程无法开齐的难题,又关注了孩子各方面的成长需求,成为乡村孩子探索未知世界、与城市教育接轨、与未来社会相融的最好途径。”崔伟超说。如今,在襄城县,除了紫云镇宁庄中心小学,“互联网+教育”还走进了紫云镇刘楼小学、山头店镇北孙庄小学、湛北乡周庄小学、山头店镇乔柿园小学等中心小学和教学点,还有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学校也加入了“互联网+教育”的行列。
“互联网+教育”网络课是乡村学校传统课堂教学点的有力补充。经过2年的实践,最初担心网络课影响文化课成绩的教师也打消了疑虑,并积极参与其中。“这些互联网上的好课程,彻底改变了乡村小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成长、学生进步、家长放心,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在家看世界,在快乐中学习、成长。”紫云镇宁庄中心小学的赵俊英老师感慨地说。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解决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借此东风,下一步,襄城县将大力实施“扶贫扶智”计划,用这些示范学校带动和影响周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一同步入“互联网+教育”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