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平安许昌

服务百姓有实招 化解纠纷见实效

襄城县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一心为民创优服务获百姓称赞

图为襄城县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工作人员接待来访群众时的情景。 董巧霞 摄

本报讯(记者 李小娟 通讯员 彭洋 黄箫亮)“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前几天我只是去向你们咨询一下,没想到你们真的上门为我们做鉴定,你们是真心为百姓办实事啊!”4月22日,张某的家属再次来到襄城县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向工作人员表达谢意。

53岁的张某家住襄城县湛北乡某村,去年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头部严重受伤,至今仍处于昏迷状态。因与保险公司协商赔偿事宜未果,张某的家属打算走诉讼程序。由于张某的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程度需要鉴定,在张某的家属去法院立案前,襄城县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法院技术室联合司法鉴定机构安排工作人员来到张某所在病房,上门为其鉴定。

上门鉴定是该中心推出的系列便民利民举措之一。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越来越高。为给群众搭建一个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平台,2017年6月,由襄城县人民法院牵头,当地交通管理部门、保险行业、调解组织积极参与,襄城县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在全市率先成立。成立后,该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服务理念,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使交通事故纠纷当事人享受一站式、全流程调解、诉讼和保险赔付等服务。

以文化人,引导当事人以和为贵。发生矛盾纠纷,多是因为双方存在利益冲突且各持己见不能达成共识。因此,双方当事人心中都有一个“结”、一股气,情绪都很激动。襄城县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以和为贵作为化解交通事故纠纷的基本理念,自创了“说道交”“道调解”“道交劝和五字诀”,以及交通事故纠纷调解“五个一”“五响声”“十小点”“十颗心”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歌谣、顺口溜,全部装裱上墙,营造浓厚的调解氛围,助推矛盾纠纷化解。

专题调解,让纠纷化解提速增效。根据纠纷受理情况和调解员个人所长,该中心积极开展专题调解,实行类案定人,让某一个调解员专门调解某一类交通事故纠纷,如涉鉴定类、无保险类、车损类等交通事故纠纷,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其中,在化解涉鉴定类纠纷时,经当事人同意,该中心积极组织具备专业知识的司法技术人员进行“预鉴定”, 平衡当事人心理预期,引导当事人理性维权,把纠纷化解在诉前或诉外。

当好“五员”,积极传承雷锋精神。为提高人民调解服务品质,该中心将雷锋精神融入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工作中,探索实施“五员”机制,要求人民调解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同时兼任事故调查员、诉讼辅导员、一体化联络员、法律咨询员,对群众的服务努力做到有难必帮、有求必应,真正实现人民调解为人民。

主动对接,形成纠纷化解合力。为让受害人及时得到赔偿,襄城县人民法院与襄城县人民检察院主动对接,并联合交通管理部门,形成了以不起诉为导向、以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为平台、以全程调解为主线的工作机制,合力化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数据“说话”,帮助群众远离交通事故。该中心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制成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电子示意图,标出事故高发地,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百姓出行安全提供重要参考,降低事故发生率。

据统计,今年1至3月份,该中心收案178起,调解85起,调解率为47.8%,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其中保险公司调解参与率为52.9%,同比上升32.1个百分点。该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42面,省内外多家法院、交通管理部门、保险公司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