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钧瓷艺术要与当代生活和谐共生

□本报记者 王增阳 文/图

张金伟近照

张金伟作品《仰韶》

围绕着传承千年的钧瓷艺术,张金伟有着多重身份。作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张金伟创作的钧瓷作品极具个人风格,《无语》《太极》《家园》《庆余》……张金伟将极简主义引入钧瓷,利用传统器皿的形态来呈现现代人的思想,并逐渐突破钧瓷的原有艺术形式,探索着更多的艺术内涵。作为许昌市钧瓷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与国内外大量艺术家沟通、交往,为弘扬博大精深的钧瓷文化悉心创作,笔耕不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钧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殚精竭虑,颇有建树。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钧瓷艺术的审美走向和钧瓷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新的课题。不久前,记者造访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张金伟。

有形的钧瓷存在着

无限解读的可能

在张金伟办公室的木桌上,摆放着几件类似于佛龛的作品,1米左右的器物上,密集分布着上百个没有佛像的洞窟。佛已远去,空余佛窟,留给观赏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不少朋友在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会询问我作品的含义是什么。我告诉他们,很多艺术作品不需要用文字来规定它的内涵。创作者在不同的作品中融入不同的艺术元素和灵感,并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不同的观赏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我们不用去刻意解读,或者把创作者的意志强加给观赏者。”张金伟说,作品的实际内容并不一定是第一位的,通过艺术表达形式同样可以打动人。钧瓷作品虽是有形的,但它本身存在着无限解读的可能。

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不论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人,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在张金伟看来,陶瓷艺术只是当下审美的一个点,让钧瓷之美与当代人合拍,与主流审美情趣相吻合,是钧瓷从业者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钧瓷文化产业不是只生产瓶瓶罐罐,钧瓷艺术想要取得长足发展,我们一定要清楚钧瓷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要使钧瓷艺术结合当下人生存、生活的需要,这是钧瓷的立足之本。从另一个层面讲,钧瓷的窑变是其最不可丢失的独特属性,这是钧瓷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所在。神奇的窑变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展露无遗。”张金伟说。在张金伟看来,围绕窑变,将钧瓷艺术与现代生活连接起来,探索钧瓷的实用特性,是未来钧瓷发展的重要方向。

从观念、技术、创意方面

不断提升

钧瓷的发展历程是“钧瓷人”解放思想观念、拓展发展理念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的钧瓷新工艺、20世纪90年代的液化气窑炉和如今钧瓷实用器物的开发,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技术,不断推动钧瓷文化产业向前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与我们国家的民族复兴逐渐同步。各级政府围绕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张金伟说,近年来,钧瓷文化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带动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钧瓷艺术出现在更大的艺术舞台上,钧窑学这一概念也不断得到完善。

但在热潮之下,也有着一定的隐忧,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钧瓷艺术的发展空间依旧巨大。在张金伟看来,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制约和瓶颈,一是观念,二是设计,三是技术。

“钧瓷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与其艺术性并不冲突。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在于与当代人发生关系,一个是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另一个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我们应该明确一点,这两方面的需求没有高低之分,不能说用来使用的器物就一定比不上用来欣赏的器物。”张金伟说,在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钧瓷人”的观念应进一步提升。

“在对钧瓷艺术的认知上,‘钧瓷人’有着一定的误区。一是对钧瓷存在的初衷认识不足,对钧瓷应有的属性和价值没有清晰的认知和正确的把握,不能紧跟当代生活需要,与生活方式对接不紧,不接地气;二是相关理论研究滞后,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学术性。”张金伟说,钧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立足实用,满足需要。钧瓷要发展,“钧瓷人”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精神需求乃至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用文化、艺术、科技“三位一体”的思维做到观念创新、工艺创新、艺术创新,让钧瓷走进当代人的生活中,融入当代人的需求。

“此外,钧瓷的烧制工艺亟须与科技结合。不论是柴烧、煤烧,还是气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还有一段距离。目前,钧瓷厂家仍以传统的生产制作方式为主,整体工艺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钧瓷文化产业的壮大和发展。”张金伟说,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标准化,这同样与艺术化的个性创作不冲突。很多钧瓷厂家和窑口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化验室,难以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

“钧瓷艺术的创意设计缺乏。市场上缺乏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同功能的钧瓷工艺品,钧瓷产品结构雷同,没有从传统的工艺品中彻底转变,创新少、类型少,缺乏创意。”张金伟说,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跟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生产能充分满足不同阶层消费群体需求的不同产品,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通过创意设计让钧瓷工艺品出现在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钧瓷文化产业前景广阔

在张金伟看来,钧瓷文化产业要先做好本体产业的壮大发展,这样衍生产业才有依托,才能有无限拓展的可能。

“钧瓷艺术在‘产学研’的道路上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我认为已经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对于钧瓷从业者来说,不能局限于作品创作,而应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把目光聚焦在更加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这是钧瓷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张金伟说。

神垕古镇的生命力在产业活力之上,激活钧瓷文化产业才能使古镇焕发青春。在张金伟看来,钧瓷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是推动钧瓷文化产业本体的发展,由此带动或者促进其衍生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

“置身于当下民族振兴的大环境,钧瓷文化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民族振兴一方面是物质方面的大提升,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获得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年来,禹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钧瓷文化产业发展,多层次、全方位推动钧瓷文化产业发展。在推动钧瓷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形成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主次结合,有所侧重,全面认知,局部突破;要在基础性投入上下功夫,举办钧瓷文化旅游节活动,加强神垕古镇保护开发建设,加强博物馆建设,加强学校建设,加强钧窑学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训。”张金伟说,尤其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

“提升素质,重视人才,这对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关部门要积极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联合,采取‘走出去’学习与‘请进来’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提升钧瓷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钧瓷生产技术水平。”张金伟说。

“钧瓷不仅是禹州、许昌和河南的,它也应该是中国的甚至世界的。从日常生活到高端宴会,从实用产品到陈设重器,都应该出现钧瓷的身影。尊重实用,满足精神,钧瓷艺术的发展前景无限广阔。”张金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