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青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钧瓷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钧瓷烧制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钧瓷在中国五大名窑中恢复最好、发展最快,其艺术影响、社会影响和产业效益也最大。钧瓷文化产业是与钧瓷文化相关联的产业,但目前在禹州民营经济中还没有占到应有的份额。钧瓷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市场份额相对小、经济效益偏低、创新乏力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分析,找出解决的对策。
一、对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禹州是钧瓷的发源地及核心产区,神垕镇享有“中国钧瓷之都”的称号。近年来,禹州市对钧瓷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坚持“传承、创新、提升”并重,充分挖掘发挥品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推动钧瓷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目前,禹州市拥有较大规模钧瓷厂186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产量220多万件(套),年产值24亿元,品牌价值240亿元。禹州市钧瓷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新业绩、新进展,但是从新时代的视角审视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做好钧瓷文化的整理和保护。禹州古瓷窑遗址众多,已探明仅唐宋时期就有150多处。钧瓷在宋代被定为“御用瓷种”,艺术成就达到高峰。钧瓷烧制技艺是历史厚重、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钧瓷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一刻都不能停。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遗址的保护和发掘,收集整理钧瓷历史,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艺传承展现出来。
2.钧瓷文化产业是什么。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张玉骉认为,钧瓷文化产业的含义是为社会、为公众提供钧瓷产品、钧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据此,钧瓷文化产业的涵盖范围包括:提供钧瓷或钧瓷文化产品的活动;炻瓷、日用高白瓷、建筑卫生瓷、园林建筑瓷、高低压电瓷、耐火材料、陶瓷原料、釉料、工具和机械装备的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与交流、产品设计与开发、会展及旅游。钧瓷不仅是一个工艺美术品种,同时也是禹州、许昌,乃至河南的一张名片,是祖先留下的金字招牌,还是禹州对外的一个形象概念,是我们许昌的三大文化品牌之一。因此,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把钧瓷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将钧瓷打造成为禹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助力许昌文化强市建设。
3.钧瓷文化产业要抢抓发展机遇。钧瓷文化产业要抢抓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首先,要抓住党和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的机遇。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为中小企业发展破解融资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其次,要抓住我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和我市建设文化厚重之城的机遇。禹州钧瓷企业要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关专家学者深入禹州创作的机会,把钧瓷做精做美,提质增效。
4.钧瓷文化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钧瓷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又要充分发挥钧瓷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钧瓷仅作为陈设艺术瓷创造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有限的,而作为文化产业,作为品牌,钧瓷的社会效益是无限的,其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要充分发挥钧瓷的文化产业作用、品牌效应,从而促进禹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5.钧瓷文化产业秩序有待规范。钧瓷文化产业链条需要进一步完善,化工、机电、制造、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应均衡发展。钧瓷原产地保护工作力度不够,对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产品的重视力度不够,有个别钧瓷企业存在模仿、侵权的行为,有关部门要进行治理。钧瓷产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较为普遍,钧瓷市场亟待规范。
二、新时代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统筹制定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应整合资源,统筹制定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参与、行业推进、企业支撑和产品突破。首先,要邀请国际知名单位和团队编制《禹州钧瓷文化产业发展30年规划》,结合区域、资源、文化等特点,对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给予准确定位和全面指导。其次,要在完善提升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基础上,配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钧瓷文化企业入驻,突出园区的集群效应。最后,要继续加大神垕古镇的保护开发力度,推动钧瓷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
2.重视钧瓷人才培养,强化产业人才支撑。禹州市应继续把人才培养纳入长期规划。一方面,继续“走出去、请进来”,把国内陶瓷艺术界的大师、优秀人才吸引到禹州来;另一方面,要从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做起,立足长远,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提高钧瓷从业者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大禹州市职业中专、郑州轻工业大学禹州校区和许昌学院等院校陶瓷专业的办学力度,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同时,在禹州市钧瓷研究所设立陶瓷传习基地,设立钧瓷人才培训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既有前沿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其次,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开办短期培训班,培养企业急需的熟练操作人员。最后,对需要特殊培养的高层次钧瓷人才,可以选送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培训。
3.加强市场管理,规范钧瓷文化产业。政府部门应在已出台《钧瓷生产标准》《中国钧瓷名窑评比暂行规定》《陶瓷装饰工国家职业标准》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钧瓷文化产业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和推行《地理标志产品·钧瓷》国家标准,进一步加强钧瓷文化产业的标准制度建设,发挥许昌市钧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禹州钧瓷文化试验区等的作用,使钧瓷的产、供、销环节都处于政府规范的监管中,确保钧瓷产品质量,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确保钧瓷文化产业市场规范有序,快速健康发展。
4.强化钧瓷研发工作,发挥研究所资源优势。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是河南省唯一的钧瓷科研单位,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壮大其科研队伍和创新实力,以研发、博物、教育、旅游为方向,对钧瓷历史传承、文化底蕴、工艺特点进行全面挖掘整理,在工艺制作、艺术品位、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引领钧瓷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应增加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工作人员,分设专业性研究室,如文博研究室、造型研究室等,编辑内部研究刊物,交流钧瓷研究的新成果,总结钧瓷研究经验。开展钧瓷釉研发、钧瓷造型自动化开发、钧瓷烧制自动化开发等专题研究,让这些成果与钧瓷企业共享,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使钧瓷生产由传统经验型、实用技术型向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专业型转变。建议禹州市加大与河南大学、许昌学院等院校的合作力度,在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加挂河南省陶瓷研究院的牌子,以加大钧瓷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钧瓷研究水平。
5.办好钧瓷文化节会,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许昌市将“钧瓷文化体验之旅”作为全力打造的三张旅游名片之一,禹州市要创新思路、完善机制,以钧瓷文化旅游节为平台,提升办会档次、丰富办会内容、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钧瓷的品牌影响力;以钧瓷文化旅游为核心,将境内各旅游景区串珠成线,有效整合;深入发掘钧瓷文化体验之旅,以文化旅游推动全域旅游,从而进一步把钧瓷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谱写新时代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许昌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本文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河南陶瓷艺术创新发展研究”[2017BYS0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