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民
相信每一位到过俄罗斯的人,都会一边欣赏其美丽景色,赞叹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一边思绪飞扬、浮想联翩。
俄罗斯幅员辽阔,林木茂盛。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800多公里,沿途成片的林木连绵不断,白桦树、松树、橡树……高耸密集的树一株挨着一株,笔直挺拔,直指蓝天,像卫士一样守护着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彰显着这个民族坚毅勇敢的性情。
走进小镇,稀疏的白桦林里米黄、淡蓝、黄白相间、蓝白相间的各色俄式民居散落其中,尖顶的教堂高高挺立。放眼望去,色彩明亮,和谐自然,如油画般赏心悦目。
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教堂特别多。不论城市或乡村,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教堂随处可见。阳光下,悠扬的钟声缓缓飘来,成群的鸽子从高处飞落,又大又圆洋葱头状色彩斑斓的教堂尖顶反射着耀眼的光。人们纷纷走向教堂,自觉有序地排队等待,然后点燃蜡烛,面对圣像,俯首用手指在额头、胸前点出十字,祈祷、静默、亲吻十字架,在内心深处与上帝沟通交流。你来我往,偌大的教堂里不论男女老少都心怀虔诚,肃穆安静,无人喧哗。其情其景,让人心生敬佩,感叹信仰的力量。
也许是国情不同,俄罗斯人特别守规矩、讲礼貌。城市中所有道路除了红绿灯、斑马线外,几乎看不到交警。过往行人只要往斑马线处一站,行驶中的车辆便会自动停下,礼让行人通过。圣彼得堡市政厅前开阔敞亮,周围数条道路交会于此,上午上班时间,车辆川流不息,可现场既无交警疏导,又无信号指示,各方车辆依次环绕而行,井然有序。这让见惯了拥堵的我们惊奇不已。
行走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最让人感慨和钦佩的是俄罗斯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瑰宝的珍爱与保护。就建筑而言,不论是随处可见的教堂、修道院,还是历史久远的宫殿园林;不论是彼得大帝时期的老街旧房,还是火红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他们都不拆不毁,竭力呵护,保持原貌原样不变。很多建筑看上去样式老旧,可外部都色彩鲜艳,整洁如新。
浪漫是俄罗斯人的天性。他们很会享受生活,富有情调。沿着涅瓦河畔,走过彼得保罗要塞的大门,便会看到高大的要塞墙下立着长长一溜几乎赤身裸体的男男女女。他们谈笑风生,悠然自得地晒着日光浴,仿佛身处世外,完全不在乎对面游人的注视和拍照。人来人往的月台上,一对年轻情侣手持锃亮的银杯,面对面站立,含情脉脉地相视而饮,做着最后的话别,丝毫不顾及我们惊奇的目光。
俄罗斯历史悠久,艺术瑰宝璀璨夺目,建筑更是美轮美奂,堪称经典。众多的教堂、宫殿、博物馆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巴洛克风格,宏伟、生动、热情、奔放、富有表现力。俄罗斯建筑外部或简洁雅致,或浮雕装饰,里面廊柱环绕,穹顶明亮,宽敞开阔,绘画、雕刻、镶嵌遍布每一个角落。叶卡捷琳娜宫墙上俯首赤裸的众多浮雕,冬宫广场上高耸的整块巨石,排列整齐的20根柱厅,克里姆林宫上空闪动的红星,无不给人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四大宫、金色厅、琥珀厅、孔雀钟……数不尽的金碧辉煌,看不完的奇珍异宝,显示着皇家的富有和气派。冬宫内来自世界各地的绘画、雕塑、艺术品、收藏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与我们常见的景象不同,俄罗斯的城市安静祥和,没有浓浓的商业味,几乎看不到大超市,便利店的门脸也很小。街道上、建筑物上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牌、霓虹灯,人们在平淡中生活。俄罗斯的地铁更是独特而厚重,据说是由卫国战争时期的防空设施改造而成的,里面廊柱上嵌满了苦难岁月中的人物故事雕塑,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过去、不忘历史。
俄罗斯人友好、善良。虽时已春末,叶卡捷琳娜宫的地面上仍有残雪,路上的沙子湿漉漉的。如织的游人涌向公厕,门口一位瘦弱的老太太为了保持厕内清洁,不时用扫帚把游人走过留下的沙粒扫起来倒掉,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始终面带笑意。听同伴讲,在飞机上熟睡的我不经意把脚伸到了过道上,推车经过的俄罗斯女乘务员先是把小货车轻轻压起前挪,后又掂着越过,丝毫没有打搅我,更没有责怪我。
莫斯科红场面积不大,由一根根竖起的石条铺就的地面也不平坦,旁边高大的克里姆林宫红墙却见证着这里掠过的历史云烟。这里曾滚过为抗击法西斯英勇赴难的洪流,曾沸腾着火红年代的嘹亮歌声。时至今日,克里姆林宫发出的声音还在影响着世界。无名烈士墓前熊熊燃烧的圣火,士兵铿锵有力的步伐,都在展示着俄罗斯这一伟大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
俄罗斯是世界革命的发祥地,我们曾与之有着共同的情结和向往。在《苏联记忆1918—2018》展演中,一曲《喀秋莎》把人们带回远去的岁月,一幕《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台上,演员们身着不同时期的服饰,依着音乐和画面的变换,时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时而低吟浅唱,神情凝重。台下,远方的客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啊!一个过去难忘的时代;一个伟大、智慧、坚强、浪漫的民族,我为你骄傲、鼓掌,送上一份深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