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永革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茶走入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手捧一杯香茶,慢慢品味一瓣茶香的时候,会想起陆羽和他的《茶经》。但是,你是否会想起西晋的杜育和他的《荈赋》呢?
翻开陈彬潘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开卷第一篇茶文就是杜育的《荈赋》。《中国茶文化经典》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撰的,杜育的《荈赋》比陆羽的《茶经》要早400多年。
杜育亦名杜毓,西晋襄城邓陵人,也就是今天的襄城县人,是司马懿的军师杜袭之孙。杜育幼年聪慧,被称为神童,成年后英俊潇洒,才华横溢,时人号曰“杜圣”。杜育是贾谧的“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曾任汝南太守、右将军与国子祭酒等职。可惜的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洛阳陷落,杜育为敌兵所杀。
在魏晋之前,茶的采摘基本上是在农忙后的空闲时间进行的,也就是说采摘的基本上都是秋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开始流行,人们依照习惯,多数还是继续采摘制作秋茶。但是,随着饮茶品位的提高,人们渐渐发现,春茶要比秋茶好喝许多。到了隋唐时期,人们饮茶更加讲究,喝秋茶的人逐渐减少。到陆羽的《茶经》横空出世,倡导的就是春茶了。从此,上流社会基本上已不饮秋茶了。在唐宋时期的茶文化资料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丝秋茶的痕迹。杜育的《荈赋》,非常难能可贵地为我们记录了魏晋时期的秋茶采摘情况,让我们得以一窥由饮“秋茶”为主到饮“春茶”为主的演化过程。当然,这只是《荈赋》成就的一个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初步兴起,茶艺开始萌芽。茶艺是饮茶的艺术,也是艺术性的饮茶,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等程式。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杜育的《荈赋》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从全局来看,《荈赋》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茶的产地、生长、采摘、择水、择器、煎煮等。《荈赋》还记录了作者品饮时的审美感悟,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饮茶之道与饮茶境界。
杜育的《荈赋》是一篇辞赋,全文句式工整,韵律流畅,如诗般优雅,似画般秀丽,可谓大师手笔。虽然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它的出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茶由物质到精神,由药物、饮品到文化的升华,第一次赋予了饮茶活动以审美的视角与风雅的韵味,开创了茶文化清和、淡雅、秀美的一脉文风。
最为可贵的是,作为西晋末期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年代里的地方官员,杜育一边要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一边要保境安民、发展生产,哪里还有闲情逸致放飞思想于海阔天空之上,神思飘扬于青山茗饮之中,并将其流于笔端、记于篇章呢?可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杜育做到了。可以想象,如果杜育似我们一般,生活在太平盛世,有着自由闲适的写作环境,再假以古稀的年华,那该有多少石破天惊的茶文化经典之作流传于世啊!难怪苏轼在《寄周安孺茶》中不无感慨地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也难怪宋代吴淑在《茶赋》中对杜育如此赞誉:“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他们不约而同地将杜育与陆羽摆在了并肩的位置。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安居乐业已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喜欢饮茶,爱上那淡淡的茶香,独自一人或与若干好友一起静静品味茶香带来的愉悦,感受美好的时光,真的是太幸福了。此时此刻,你是否意犹未尽,欲语还休。想想西晋那个兵荒马乱年代里的杜育,年纪轻轻就一命归天,真的是天妒英才,使人痛心和惋惜。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在享受茶文化一脉带来的清和、淡雅、秀美之时,不要忘了杜育和他的《荈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