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敏
“妈妈,我在学校生活得很好,你放心吧!还有,我学习又进步了……”4月29日,在鄢陵县张桥镇河岗学校“团圆之屋”内,五年级一班学生李静给妈妈打电话,言语中透着自信和喜悦。
11岁的李静家住张桥镇夏堂村,于去年9月转学到河岗学校上五年级。她的父母在广西打工,由于无暇照顾她,就把她送到河岗学校。“刚到学校时,她不习惯住校生活,整天闹情绪,不好好吃饭,总想让家长来看她。”李静的班主任李彦辉告诉记者。
为了让李静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校长冯俊霞像妈妈一样关心她,一有空就找她谈心,对她关爱有加;她所在班的几位老师更加用心,分别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关心她,对她嘘寒问暖。半个月后,李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信开朗,融入了学校大家庭的生活。
河岗学校是全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这里是留守儿童的“家”。该校共有600多名留守儿童,为缓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家”,2017年,该校成立了“团圆之屋”,定期组织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孩子们平日和父母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成立‘团圆之屋’的目的,就是要方便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或视频聊天等,这样能有效拉近孩子和父母心灵之间的距离。”“团圆之屋”负责人、河岗学校老师牛管粮表示。
在河岗学校“团圆之屋”记者看到,屋内设备齐全,不仅有固定电话,还有电脑、音响等视频系统。牛管粮告诉记者,“团圆之屋”的“团圆”包括三种形式:视频团圆、电话团圆、书信团圆。通过不同形式的团圆,“团圆之屋”进一步加深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快乐成长。
创建“团圆之屋”只是河岗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一项措施,老师和留守儿童同吃同住是该校另一项得力措施。
在一间女生寝室内,记者看到,寝室内放着6张双层床,共住着11个女生和一位陪寝女老师。每张床的床头都贴着床位卡,卡上写着学生的姓名、班级及班主任的姓名等信息。陪寝老师就睡在对着门口的位置。
“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很有爱心,他们和学生同吃同住,以校为家,全力让学生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吃饭是到学校食堂,和学生吃一样的饭菜。白天,他们上课,晚上还要轮流当陪寝老师,督促学生睡前洗脚,半夜给蹬被子的孩子盖被子等。万一哪一个孩子生病了,还要带孩子看病,和家长一样。”冯俊霞告诉记者。
“是冯校长的爱心一直感染着我们,孩子的父母远离家乡,我们有责任照顾好学生,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在河岗学校已经工作了10年整的李彦辉老师表示。李彦辉负责陪寝的寝室住着19个男生,男生比较调皮,照顾他们需要更大的耐心和爱心。
河岗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获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建校十几年来,该校先后获得全市“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全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等100多项荣誉称号,有近3000名留守儿童从河岗学校走出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