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社会新闻

小香菇撑起致富梦

本报记者 朱庆安 通讯员 徐幸幸

“这香菇长得真喜人,大家都要手轻点儿啊,咱们给书凯帮好忙!”5月2日,禹州市山货回族乡齐庄村村民王大风一边在日光大棚内采摘香菇一边提醒道。

原来,三三两两的村民正细心采摘大棚内第一茬成熟的香菇。谈起建这座大棚的经历,正在忙活的主人李书凯激动地说:“没有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

现年40岁的李书凯小时候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不能干重活儿,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其所在家庭被当地政府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面对困境,他没有气馁,而是时常鼓励自己:“精彩人生是靠奋斗出来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的路。”

一路走来,李书凯开过网吧,种过甘蔗,但效益都不是很理想。2017年5月,他在考察了山东的野猪饲养后,购买5头野猪进行饲养。但由于个人原因,他不便外出联系客户,加上其父母也忙不过来,收入一直不稳定。

去年10月,齐庄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建起了香菇大棚集体项目。“当时听说有人种香菇,一年下来能赚好几万块钱,我便寻思着也种点儿香菇试试。”驻村第一书记齐万轩笑着道出种香菇的缘由。

经过精心的培育,大棚香菇喜获丰收,第一茬产量超过7000公斤,产值达8万元。看到种植香菇有这么好的效益,群众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今年3月,齐万轩和驻村干部万民增主动做李书凯的工作,动员他从事香菇种植摆脱贫困。李书凯觉得香菇大棚投资小、收益高,市场前景好,很乐意做这个扶贫项目,但自己手头缺乏资金。

看到这种情形,万民增鼓励他说:“只要你决心创业,资金我帮你想办法解决。”就这样,万民增和该村村委会主任常志伟商量,由常志伟做担保,利用金融扶贫政策为李书凯贷款3万元用于香菇大棚种植。

“我不怕苦,就怕没有项目。”李书凯说,其实他很早就想发展点什么,可是苦于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好的项目。

如今,经过大棚建设、菌种培育,李书凯种植的第一茬香菇到了该采摘的时候,乡亲们看着身残志坚的李书凯一路走来不易,纷纷前来帮忙。

“虽然书凯这么困难,但是他肯干,吃苦耐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在帮忙的村民夏瑞道出了心里话。

李书凯对记者说:“各级领导和爱心人士对我的帮助之恩,我无以报答,只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没有帮错人!”

这些年的经验告诉他:致贫的原因有千百种,但是脱贫致富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千万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

采访结束时,李书凯表示:“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一定要好好地干出一个样子来,绝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