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通讯员 宋文彬
这大概是30余年来陆续搬迁,只留下山村民居、窑洞的山村,迎来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初夏时节,站在禹州市浅井镇张垌村附近的山谷中,吹拂着迎面而来的凉爽山风,入眼的是与不远处的矿区截然不同的原始风貌。“五一”小长假,位于深山之中的张垌村农家院生意火爆,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中午,几个来自许昌市区的年轻人在这里品尝到了地道的农家饭菜。
记者到访的村落,是位于张垌村一个叫“画中村”的地方,距离如今张垌村的中心区域有着一段距离。在当地村民张水增的介绍下,记者大致了解了张垌村的情况。“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张垌村所辖的一个小组,叫火石山村。别看这片地方不大,早些年住了200多口人。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这里的人陆陆续续重新划定了宅基地,搬到了距离这里不远的区域。这里就逐渐荒废了下来。”张水增说。
站在村中远望,清晰可见绿树覆盖的几座大山。张水增告诉记者,这几座山叫作九鼎莲花山,据说从空中俯瞰,它们组成了莲花的形状。再远处有一座山酷似一条巨龙,盘桓绕转。张水增告诉记者,那里有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的坟墓。李梦阳死后葬于禹州,李梦阳的后代一直在附近守墓。如今墓碑已遭到破坏,残缺不全的明代墓碑上有“空同先生墓,万历六年岁次戊寅秋月吉日重修”字样。大清光绪二十年,禹州知州张之屏重立“明诗人李空同墓”碑。原墓地占地数顷,南面大龙山,北靠九鼎莲花山。两山夹坳,两河环抱。墓地牌坊碑廊林立,历代文人名士题记无数。现已难寻往日的踪迹。
2018年,浅井镇帮助当地村民张中旭等人与画家合作,成立了禹州画中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群众不住的老屋、窑洞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独具山村特色的民居、窑洞陆续呈现在世人眼前。这里吸引着各地画家聚集,俨然变成了写生基地。2018年11月,全国各地的18名画家首批入驻。今年4月,“画说许昌·曹魏古城”活动举办,20名画家再次到张垌画中村写生,一个小山村在画家的画笔中美丽绽放。
张垌村农家院老板张改平告诉记者,今年她对自家老屋进行修缮,将其改造成为农家院,让游客吃农家菜、住农家窑洞,吸引了郑州、许昌等地游客前来体验农家乐和乡村风情。这也是该镇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紧密结合,促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浅井镇如今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传统村落2个,是禹州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格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乡镇之一。近年来,浅井镇把传统村落视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最独特的经济资源,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以传统村落的系统保护发展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找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最终推动乡村文明的全面复兴。以 “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和废弃建材,充分利用生态环保技术”为原则,浅井镇率先开始了对整村的保护和对老屋的“修旧如旧”。
该镇还以传统村落为底本,以优良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乡土民俗风情文化为依托,以摄影、绘画写生等艺术创作为媒介,做好“传统村落+”文章。文化引领,是浅井镇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目前,浅井镇已开发张地石磨面、传统手工粉条等传统旅游产品,陈垌村的陈高锋通过自己注册的电子商铺平台,将乡亲们手中的红薯、玉米、花生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自己也增加了收入。2018年10月,央视军事·农业频道报道了他的创业经历。
留住一方诗意的栖居地。浅井镇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拯救老屋老树,打造“传统文化体验集群”, 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