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
有一个成语,叫视死如归。还有一个成语,叫贪生怕死。
少时读书,听老师讲述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和同学们一起背诵夏明翰的《就义诗》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无不为先烈们的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所震撼,且立志不做贪生怕死之辈。及至年过五十,对生老病死有了切身的认知,重新翻阅《辞海》,才发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我的理解相去甚远,不禁感慨万千。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虽然不是视死如归的英豪,但也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出乎意料的是……
那天是2015年6月27日。我像此前的每个周六一样,早早驱车赶回老家。没想到铁将军把门,一问邻居才知道早起母亲头晕,父亲骑着三轮车带母亲去繁城镇卫生院了。于是,我急忙赶到卫生院。
我搀扶着母亲在门诊二楼做了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可就在医生给母亲开处方时,意外发生了——母亲突然间脸色蜡黄,双手冰凉,满头冒冷汗。我惊慌失措,医生倒是镇定,放下笔,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瓶,倒出几粒黄色的小药丸,给母亲服下,然后让我叫救护车。
母亲躺了一会儿,脸上渐渐有了血色。在卫生院大门口等救护车的间隙,我把母亲的病情简单地给父亲说了一下,然后问他:“我想把母亲送到大医院彻底检查一遍,怕是要住院,您一个人在家行吗?”父亲爽快地说:“行!你专心给你妈看病,别担心我。我身体好着呢,自己会做饭吃。”
经诊断,母亲患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第7天做了手术,植入了三个支架,然后输液、观察一周就出院了。出院后,此前那个大大咧咧的母亲突然不见了,她开始变得多疑且怕死,只要听说谁死了或者谁得了什么病,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疾病,是不是也会因为这种疾病导致死亡。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母亲出院后7个月,我的大舅突然病逝了。大舅病逝头天下午,还到我们家看望母亲,为我们家打扫院子呢。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他就独自躺在家里的床上过世了。没有尸检,没有人知道大舅猝死的真正病因。
送走大舅,母亲就闹腾开了。她闭着眼睛躺在床上,说心慌得厉害,怕是心脏病又犯了。我打电话叫来救护车,到医院一检查,啥事没有。不巧的是,母亲这次“诈病事件”平息后不足半年,我们叔伯兄弟中年龄最小的堂弟绍刚,因原发性脑干出血,送医途中不治身亡,终年43岁。料理完绍刚的后事,我刚回城,还没到家,母亲又闹腾开了。母亲让堂哥打电话告诉我,她突然间头痛欲裂,怕是急性脑瘤。我哭笑不得,却又不能置之不理,只能掉转车头,打道回府。
疑病、诈病、恐惧、焦虑,除了介入手术后第一年必须每天早晚两次按时服药,母亲还总是自以为是地乱吃药,父亲很无奈,说:“什么时候你把自己吃死就消停了。”但是,母亲依然如故,身体稍有不适,或者饭后感觉胀闷,必然四处寻医问诊。而一些乡村庸医,则趁机向目不识丁的母亲大肆兜售包治百病的所谓“神药”。这让我想起唐代诗人杜甫《忸村》中的名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平心而论,父亲是一个年轻时一门心思为子女、年老时让子女省心又省钱的人。这不是说父亲是一名退休工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而是说父亲对看病吃药和老年生活的乐观态度。还记得母亲住院之前,父亲每天吃过饭就提着小马扎到村西头和一帮老头儿打“争上游”。用父亲的话说,打纸牌消磨时间的老头儿都是“等死队”,而我和村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是“敢死队”,“敢死队”的任务是拼命赚钱养家,“等死队”的任务是吃好玩好不拖“敢死队”的后腿,不给外出打工的儿女添麻烦。
和母亲乱吃药、贪吃药恰恰相反,父亲对看病吃药非常反感。比如感冒、发烧,父亲宁愿抓一把谷子用温开水吞服了,也决不吃药。父亲年老下肢水肿,我劝了他许多次到医院看看,可他就是不去,说老年人谁没个小毛病,这又不影响吃喝、不影响走路,死不了。可是,一场大病,让父亲的高姿态一下子就降低了许多。
那是去年8月。父亲因为长年抽烟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后经过一周的输液、输氧治疗,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大幅好转。可没想到的是,犯病时那种窒息感一下子就击垮了父亲,他开始变得胆小且怕死。
出院后,我把父母接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母亲乱吃药、贪吃药的毛病逐渐改了,焦虑情绪也得到了缓解。但是,父母怕死的心情,没有因为一家人团聚有所改观。比如睡觉,父亲原本是一个怕热且喜欢裸睡的人,可现在他睡觉时非但不脱内衣,还不脱外衣,连灯都不准关,怕夜里小鬼趁黑潜入房间索命。再比如吃饭,每顿饭父亲必须吃到十成饱,有人劝他少吃点儿,他就会很生气,说等吃不下饭的时候离死就不远了。
有时我想,此前父母对生之艰难无所畏惧,怎么现在就变得如此贪生怕死呢?是因为亲人的猝死让他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还是因为大病之后他们突然间明白了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可不管怎么说,在父母心中,死亡是个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的魔鬼,而对尘世美好生活的留恋,可能是他们害怕死亡最充足的理由。
贪生怕死的本义是贪恋生存、害怕死亡。若单从词义上讲,世人莫不贪生怕死,你我均属贪生怕死之辈。既然如此,让我们尽心尽力陪伴父母走过风烛残年,坦然面对父母的贪生怕死,以及父母的种种异常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