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打造“许昌智造”新高地

——我市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综述

五月十日,许昌甩手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创业(左)向用户展示智能自取售货柜的使用方法。

本报记者 朱庆安 通讯员 何伟 文/图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谁能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

“我们依靠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胆探索、精准发力,变‘制造’为‘智造’,为‘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再立新功。”5月13日,许昌智能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涛信心十足地说。

作为我市的科技领军人物,张洪涛的话让我们体会到了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去年以来,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4月19日,市委书记胡五岳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 ,奋力开创许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坚持打好“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提升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动能,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才引智 吸引八方英才

“去年,我们的科研人员自主研发的智能自取售货柜,凭借投放地点灵活、经营自主、商品丰富、功能‍多样等特点,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5月10日,许昌甩手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创业对记者说。

原来,在使用智能自取售货柜时,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售货柜上方的二维码,就可以打开柜门,随意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购物结束时,关闭柜门,系统就会自动进行结算,并通过短信告知用户消费信息。

该公司从2017年11月成立以来,注重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开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智能自助设备,生产的自动点餐机、汽车充电桩、3D试衣镜等产品远销北京、广东等地,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

像这样重视科技的企业,在我市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评审认定工作;依托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遴选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支持,并积极申报国家、省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争取培育、认定一批市级以上创新型科技团队;围绕重点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引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作用,全面提升全市自主创新的能力。

目前,通过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全市先后引进包括7位“两院”院士在内的41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如万里路桥集团先后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长安大学教授冯忠绪和姚运仕、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辉、交通部科研院副总工程师付智等,不仅满足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需求,还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森源集团决策者“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吸引了曹宏、过金超、陈西山等上百名国内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汽车制造行业的知名专家在企业扎根。如今,森源集团的产品从变压器开关到光伏变压器、箱式变电站,从农用三轮车到电动车再到电动汽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去年,我市还积极做好国家、省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获奖奖项和数量均创新高,在全省各省辖市排名前列。除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外,还有15个项目入选2018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科技竞争,根本在人才竞争。当前,我市正通过坚定不移引进人才,最大限度开发人才,切切实实用好人才,让许昌成为集聚人才的高地、创新创业的热土。

搭建平台 激发创新活力

由禹州市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的“青蒿素连续规模化生产技术研发及示范项目”,被正式批准立项纳入中科院2018年科技服务网络计划区域重点项目。这是河南唯一一个中科院2018年STS区域重点项目,目前该项目正抓紧推进。

该项目只是重点科技项目落户许昌的一个典型代表。去年以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我市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精心选择国内学科优势与我市企业关键技术关联度高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从多个层面进行联系、对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大全市科技的开放合作力度。

在电力装备产业方面,我市先后与清华大学电机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中科院电工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汇聚了外部创新资源。在发展5G应用产业方面,我市与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去年11月,我市成功举办2018年中国科学院(河南)科技成果发布暨项目对接会——百名科学家许昌行活动。活动当天,我市与中科院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有37项,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长葛市金汇再生金属研发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工程研究所合作的“不锈钢产业清洁生态循环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项目等7个科技成果项目签约,签约金额2.73亿元。

在许昌科技大市场,维尔德自动化科技公司、中飞智慧园林信息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扎堆”入驻,源于这里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优势。2016年以来,依托许昌科技大市场,我市引进了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人才团队,孵化了上百家科技型企业。

创新,让许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森源集团、许继集团、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靠着不断创新,勇立行业潮头;许昌智能、德通振动、天源药业等后起之秀崭露头角。放眼整个许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

下一步,我市将结合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搭建合作平台,引进外部资源,找准合作双方的契合点、共赢点进行精准对接,不断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 助推企业腾飞

如今,在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多条先进的生产线上技术工人却没多少。在金属加工车间,工人王建伟轻轻按动几个按钮,全自动的金属切削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就开始运转。

从上料、车削、铣削、铣齿、淬火,再到检测,完成整个过程的所有工序只用了短短的10多分钟,一个传动轴产品就完美下线了。

“下一步,我们把‘填补国内空白和打破国外垄断’作为创新目标,围绕公司确定的发展目标,力争用2年时间,使公司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步入先进行列,推动公司快速发展。”该公司总工程师周建喜说。

该公司的快速发展与我市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市持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积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了企业创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喜人局面。去年,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家,重新认定14家,新增量约为前年的2倍,创历史新高。

去年5月,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许昌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2018—2030)》出台,我市拿出近1.46亿元奖励、扶持“许昌英才计划”第二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高层次人才、优秀创新型企业家、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2017年度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业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仕民表示,重奖之举,彰显的是市委、市政府决策者求贤若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鲜明导向,是追梦的许昌以创新驱动发展、以人才引领未来的坚定信心。

去年11月,许继集团11项科技成果在许昌顺利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鉴定,成果涵盖智能电网、大功率电力电子、电动汽车充换电、先进储能、轨道交通及工业智能化等领域,其中7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今年我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着力打造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临空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智造之都”。

今年我市的目标是,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总数在160家以上;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走在全省前列;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以上,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0个以上……

战鼓声声,催人奋进。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许昌制造”向“许昌智造”挺进,奋力开创许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