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敏 文/图
“企业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更多地受益于科技创新。现在公司拥有各类专利112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项,位居全国电梯行业领先水平。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下,西继迅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创出惊人的发展速度。2018年,西继迅达电梯产销量逾4万台,继续稳坐中国内陆地区电梯企业龙头位置。”5月6日,在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继迅达”),谈起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该公司市场部部长赵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西继迅达的科技创新历程是我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助推“智造之都”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十九大提出的“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要求,我市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帮助企业找准科技研发制高点,鼓励企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积极申报专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能,而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知识产权。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专利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专利战略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发展的一大法宝,也是‘许昌制造’向‘许昌智造’转型的重要措施。”采访中,谈起知识产权战略工作,许昌市知识产权局局长王培亮表示。
技术创新 开启“智造”新时代
西继迅达拥有电梯产业的全部核心技术,拥有各类专利1125项。这一数字令人惊叹!在西继迅达展厅,名目繁多的发明专利及功能多样的电梯展品让人目不暇接。
“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节能的电梯产品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科研工作,采用全新标准,研发出了一系列的高新专利技术,使电梯产品性能更稳定、乘坐更安全。你看,展厅里全是我们的专利介绍。”赵俊对记者说。
“一种轿门门锁装置”“工作可靠的双向安全钳”“一种停电自行平层救援装置和方法”“减行程双向自动限速系统”等,记者详细看了各个专利的介绍,发现这些专利的实用性都很强,均是电梯行业中的尖端技术。
“当电梯超载、制动力不足、曳引力不足或安全钳故障时,电梯轿厢都可能会发生滑移坠落。西继迅达的‘工作可靠的双向安全钳’专利保护技术,可以在轿厢滑移20cm时完全制停,可杜绝恶性安全事故发生。”赵俊说。
“还有,当电梯停电或发生故障时,电梯有可能没有停在平层,一些乘客会试图通过扒门逃生。这种做法非常危险,乘客很有可能会跌入井道,造成人身伤害。我们研发的‘一种停电自行平层救援装置和方法’,可以使电梯在停电的情况下,滑移至平层停下,避免乘客跌入井道。”赵俊接着说。
除重视专利发明外,西继迅达还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打造出了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在西继迅达各个车间,机器人、流水线随处可见,充分彰显着“智造”特色。
西继迅达的科技创新仅是我市工业“智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力装配、再生金属及制品、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及制品、电梯、食品及冷链、发制品7个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获得了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双丰收。“仅2018年,我市共获得授权专利6394件,其中发明专利546件,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69件。”王培亮表示。
专利导航 找准科技研发制高点
“重点产业专利导航服务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帮助企业找准科技研发制高点,使企业创新如虎添翼。”采访中,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智能电器行业专利导航实验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开发区专利导航的产业领域为“智能电器”。由于导航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发区专门邀请中介机构——河南中创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为辖区企业提供导航服务。目前,该实验区依托中介机构的“智慧芽” 专利数据平台端口链接,已形成了专利数据检索服务平台,具备了专利信息检索功能和服务功能,同时,该实验区还成立了分析评议专家团队,明确了专利分析评议的环节和项目重点。
记者在该实验区办公室看到,工作人员正利用专利数据平台为辖区企业进行专利项目分析。“企业搞专利发明,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但市场变化太快,往往会出现研发还未成功,这一技术就已过时的现象。专利导航服务的目的就是通过专利分析,为企业找准科技研发制高点,帮助企业规避上述风险。”河南中创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市场部主任董国栋说。
经过一年多的大力创建,目前,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利导航工作机制,专利导航正逐渐融入产业决策的全过程。开发区已有2家企业启动了导航服务项目,并正在开展专利分析评议;有8家企业纳入园区贯标培育企业;有13家企业申请加入了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一批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开发区落地生根……专利导航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开发区经济发展良好,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3%。
“目前,我市共有两个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分别是襄城太阳能装备行业专利导航发展实验区和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电器行业专利导航实验区。为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区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我局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旨在不断完善服务和保障体系,为我市的‘智造之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王培亮表示。
优化服务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力
“我们公司主要利用拆弃类建筑垃圾生产再生产品,如再生透水砖、再生混凝土、再生仿景观石等。前不久,我们公司参与的‘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采访中,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科公司”)副总经理朱献峰向记者介绍。
朱献峰告诉记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项之一,含金量很高。该奖项是金科公司继“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奖”等奖项之后,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大奖。该项目技术成果已在北京、上海、河南等25个省区市建成生产线85条,部分设备已出口美国。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50项,各项专利技术的运用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先后参观了金科公司的文化长廊、生产车间、河南省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利申报审查员流动工作站等,目睹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探索,金科公司研发成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套设备、工艺和技术,每年可为我市处理再利用建筑垃圾450多万吨,收集率、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100%、95%。目前,该公司共申报专利200多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成为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的龙头企业。“我们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这么多成绩,申报这么多专利,离不开相关单位的专业指导。”朱献峰告诉记者。
为给我市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除开展重点行业专利导航服务外,市知识产权局还依托审协河南中心社会服务工作站,通过服务对接,分别在2家企业设立了专利申报审查员流动工作站,并多次组织国家专利审查员到我市重点企业开展对接服务,为企业申报专利开辟绿色通道;持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专项行动,为企业专利及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驾护航;同时,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工作,去年我市共新增5家企业通过国家贯标认证。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改善和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工作,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运用能力,为我市‘智造之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王培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