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敏 通讯员 涂莉
“许昌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先后涌现出了郑义斋、张仲端、宋聘三、吕公良等仁人志士,也留下了多处红色遗址。另外,还有不少红色教育基地,比如杨根思国防教育基地、市烈士陵园等,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5月16日,魏都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去年以来,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中,魏都区关工委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五老”作用,不断在“学”上探寻路径,在“做”上积极引导,努力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在“学”上探寻路径。魏都区通过组织学生到杨根思国防教育基地、许昌市烈士陵园、许昌博物馆等场所参观学习,并邀请抗日英雄为学生宣讲战斗故事、英雄事迹,努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引导青少年从离得近、接地气的英烈事迹中汲取精神滋养,从而准确定位人生坐标,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为让广大青少年充分领略英雄楷模的风采,认识到国防建设的重要性,魏都区北大街道办事处关工委依托杨根思双拥社区创建了杨根思国防教育基地,并成立国防教育宣讲团,在该社区服务中心二楼设立了国防教育宣传室,用于接待参观人员,为青少年宣讲杨根思等英烈的先进事迹。在魏都区关工委的指导下,杨根思双拥社区关工委牵头,探索了“一出两进”机制。“一出”,即国防教育宣讲团走出部队,来到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进行宣讲;“两进”,即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走进部队,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组织名人讲师走进军营开办名人讲堂。去年以来,杨根思国防教育宣讲团到学校作报告11场,受教育青少年5000多人。
充分发挥“五老”作用,在“做”上积极引导。去年,魏都区共成立84个“五老”宣讲团,分赴各个学校,开展“队前教育第一课”、“听老军人讲故事”和“我和我们的中国梦”等宣讲活动,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增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去年以来,魏都区“五老”宣讲团共开展宣讲活动230多次,受教育青少年16000多次。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丰富宣讲内容、充实宣讲队伍、加强宣讲培训、创新宣讲载体,努力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魏都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