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超峰 王增阳
通讯员 赵润卉 文/图
初夏时节,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象常庄木雕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德祥老人,在长葛市石象镇常庄村自家幽静的院落里仔细雕琢着一件雕花穿衣镜,这件器物他已经前前后后打磨了一个多月。虽然已传承四代的木雕制作技艺逐渐跟不上时代的飞速发展,但是只要有人需要,张德祥就会帮忙去做,几十年来,分文不取。这种善举,代代相传。
跟随着常庄村党支部书记常秋见的脚步,记者又来到了常庄村外的一处现代化豆腐生产企业。在这里,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象豆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白二湾将自己的豆制品销往长葛、禹州、尉氏、周口、郑州等地,还为胖东来各超市供货10余年。从30余年前的手推磨一天磨一块儿豆腐的家庭作坊,到如今拥有国内先进的豆制品生产线的现代化企业,白二湾在实现家庭富裕的同时,也带动着周边来厂工作的村民,让他们的收入不断增加。
一个村子,拥有两项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常庄村有了自身的独特气质。据村中老医生常新有介绍,明朝中期,该村的先祖们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而来。村落里主要姓氏为常氏,后来不断迁入张氏、白氏等。明朝至民国期间,常庄村村民主要以豆腐加工为业。常氏祖坟位于村子的东北部,在祖坟周围的松柏树中,有400余年树龄的8棵,百年以上树龄的10余棵。“这些都是经历了数次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在我小的时候,这片树林的面积差不多有10亩地,树把祖坟围了一圈。我们小时候喜欢爬到树上,然后沿着树枝走到另一棵树上,身手好的小孩可以在树上围着祖坟走一圈。”常新有说,以前夏天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到树林里乘凉,有时候村里开会,也会选择在这里。
在常庄村,还有一个被村民称为“善坑”的水塘,传说这里从没有发生过溺亡事故,人们相信这是一个教人向善的坑塘,就给它起名叫“善坑”。
坑有善坑,人有好人。张德祥家挂着一张100多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上的人叫张运来,是张德祥的曾祖父,是他最先开创了张家的木雕手艺。在张德祥的记忆中,40多年前,家里的木匠铺方圆几十里几乎无人不知,最辉煌的时候有学徒几十个。张德祥说,那时候木匠给人做木工活不收钱,有饭有菜就很知足。学会这门手艺的张德祥,帮人做木雕也一直延续老规矩——不收钱。在张德祥家中,组合柜、衣柜、衣架、桌子、凳子等都是他自己打造、雕刻的。手艺精湛的张德祥,雕龙栩栩如生,雕凤神采飞扬,花鸟鱼虫各展其神。向善的家风就是在这种技艺的传承中,代代相传。
而对于白二湾来说,可能几十年前在帮助父亲推着手推车走街串巷卖豆腐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家的豆腐作坊会变成如今的现代化企业。石象豆腐又名“常庄豆腐”。早在20世纪80年代,常庄村生产的豆腐就销往长葛市区和石象周围的几个乡镇。该村生产的豆腐质地细嫩、弹性好、有光泽、后味儿香,石象豆腐美名远扬。那时候艰苦的劳作,让白二湾产生过多次放弃家传手艺的念头,他养过鸡、卖过菜、做过电焊工,兜兜转转之后还是继承了家业。从手推磨纯手工磨豆腐,到机械化的生产流水线,制作豆腐的关键环节,白二湾依旧坚持着传统工艺,保持豆腐醇正的口感和良好的品质。
与一些传统村落不同,在常庄村很难找到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宅、塔楼。这个位于平原地带的小村庄,虽然早已在时代的大潮中改变了模样,但不变的是村民们沐浴着千百年来的村风、村俗,守着村中浓郁的文化氛围,追求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