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文化”是禹州历史文化中风格独具、蔚为壮观、传承有序、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精英文化。
在禹州这片热土上,唐代就出现过名震艺坛、声扬中西的书画名家。其中,吴道子就是光耀古今画坛的“画圣”。
吴道子(约685~758年),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据文献记载,其早年孤贫,喜欢作画,未及弱冠便能“穷丹青之妙”。吴道子又名道玄,自幼师从阳翟一带的绘塑工匠学习绘画。他不仅才艺出众,而且刻苦用功,不到20岁,就以绘画著名,被唐以降历代推崇为“画圣”,被民间绘塑艺人奉为“鼻祖”,深受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唐至今,禹州民间盛传“百代画圣”吴道子的故事。
“画圣文化”在禹州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在遗存的壁画、石刻、民风民俗、民歌民谣、地方史志、书法美术以及吴氏家谱中皆有显现,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画圣文化”。
相传吴道子20岁前后做了县尉。那段时间,他游历了天府之国四川,对四川的山水风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对四川的山水风物进行描绘,对其一生的绘画产生了积极影响。后来,由于他专注绘画,荒于政事,便辞去了县尉职务,在当时的大都市洛阳一带游历闯荡。
唐朝,道教、佛教广泛流传于我国,寺庙、道观兴建盛极一时,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国有寺庙、道观44600多座,且规模宏大。唐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当时长安、洛阳的寺庙、道观更加宏大。随着寺庙、道观的大量兴建,宗教壁画风靡一时,为吴道子提供了用武之地。他在洛阳时,主要从事寺庙、道观的壁画创作。唐玄宗闻其名,把其招进宫中当宫廷画师,后提升为“宁王友”。其创作从此受到限制——没有皇帝的诏书,不能擅自作画;一旦作画,也一定按照皇帝的旨意来作。这种约束并不能完全遏制其创作热情。他在长安、洛阳的寺庙、道观里创作了大量的宗教壁画,也绘制了以唐玄宗时期为主的历史画卷和功臣们的肖像画。
历代谓吴道子是一个天才画家。他对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进行了大胆创新,不仅创造了“旋韭法”和“兰叶描”,使其所画的人物虬须云鬓、数尺飞动,而且创造了“泼墨画法”和“写意山水”。白描即可溯源于吴氏。同时,他敢于以“土石为色”,“使世俗所不能知”。
吴道子画佛教和道教人物画,远师南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笔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他作壁画三百余幅,情状皆不相同,落笔时,或自臂起,或从足先,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梁柱,或弯弓挺刃,皆一笔挥就,不用规矩。他早年笔法较细,风格稠密;中年变为遒劲,圆润似“纯菜条”。点画之间,时见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所画衣褶飘飘欲举,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
吴道子在大同殿画嘉陵江的故事,历来为世人称道。唐玄宗向往四川嘉陵江山水之美,就派吴道子去观景并为其作画。吴道子重游故地,饱览蜀中山川之美,将所见所感,一一铭记于心。回到长安,唐玄宗想看吴道子有什么创作,吴道子说,蜀中山水悉记于心。唐玄宗命其在大同殿作画,他只用了一天时间,便在大同殿墙壁上画出巨幅作品,描绘嘉陵江三百余里的旖旎风光。唐玄宗把这幅壁画与以前李思训画了数月才完成的钦点画卷相比,不禁赞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此故事真实地道出了中国画之妙,不凭借画稿,也不必面对实物,就能画出巨幅的山水画,生动地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写意。
吴道子绘画题材丰富。卷轴画见于历代著录的有100多件,各种仙佛形象皆不雷同。最多的是宗教经变故事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地狱变相图》,表现的是具有浪漫风格并有批判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
在当下的禹州,吴道子深得人心的画作为《八十七神仙卷》。画中描绘的是道教传说中之东华天帝群和南极天帝群与众仙官、侍从、仪仗、乐队等87位神仙同去朝谒元始天尊之情形。在人物塑造上,帝君庄严,神将威武,而金童玉女之脸庞则天真无邪,有的慈祥娇丽,有的恬淡自然,饱含神韵。吴道子用长垂流畅的线条,描绘稠密的衣褶,人物安排参差有致,繁而不乱,神采飞动,吴带当风之神韵尽出。画面色彩单纯明朗、气魄宏大、人物生动,为吴道子之冠世巨作,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
禹州境内的吴道子传说、历代名画记录、名人评论、禹州市志记载、传世临摹画作碑刻、壁画以及古今研究成果,共同孕育出禹州显赫的历史文化——“画圣文化”。“画圣文化”同禹州境内历代人创造的丰富历史文化各展其长,共同阐释着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