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耘
景德镇,仿佛一个梦,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从景德镇回到许昌,我常常在寂静的深夜聆听来自景德镇的瓷器与心底碰撞的声音,仿佛闻到了景德镇泥土的芬芳,陶泥的味道在我的梦境中弥漫。因为对景德镇瓷器的挚爱,那景德镇追梦人的身影也拥有了令人着迷的记忆。
我怀念梦中碧如玉带的昌江,涵养了千年不衰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哺育着景德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名家大师;我怀念昌江两岸照亮景德镇古城的万家灯火,和那灯火阑珊处迷人的陶溪川国际瓷器大集;我怀念昌江满载瓷器川流不息的帆船,在千年风雨中日夜兼程,把精美的瓷器运往世界各地,使梦想成真。
初见景德镇,清澈的昌江像一条玉带绕着古城缠绵而过,在暮色和江水氤氲中,透着几分南国春日里的暖意。吟诵着明代诗人缪宗周的动人诗句“陶舍重重倚江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工巧,此器能输郡国材”,我来到景德镇,寻访三宝国际陶艺村。走在山谷溪边,双脚虽沾泥巴,我心中却似那飘来荡去的云雾,湿漉漉、温润润的,溢满感怀和欣喜。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昌江上游的景德镇,以生产陶瓷蜚声世界。它是古代瓷都,生产陶瓷的历史长达2000年,现在仍然是以生产瓷器为主的工业都市。景德镇以前叫新平镇、昌南镇,宋真宗以其年号“景德”命名,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至今。景德镇能以皇帝的年号命名,这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的事,应该说是一种殊荣。在宋代,景德镇的清白瓷窑场鳞次栉比,呈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兴旺景象。三宝国际陶艺村的入口附近正是五代时期的湖田窑,这里创烧的青白瓷,色泽如玉,装饰瑰丽,以质纯工巧而冠绝群窑,是最能体现宋代制瓷水准的瓷器品种,湖田窑也是位居宋代六大窑系之首的青白窑系的代表窑场。
行至山谷深处,便是瓷源。三宝有1000多年的瓷土开采历史,因在五代时期日产优质瓷土价值3个金元宝而得名。朋友告诉我,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三宝,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只是一个小村庄。1998年,从国外学成归来的陶瓷艺术家李见深,在三宝村租了十几间民房,开始进行陶瓷创作和国际陶艺交流。从2000年正式开放以来,已有近千名外国陶瓷艺术家来这里创作、交流、访问,常住的有500多人。
景德镇以其宽广的胸怀吸纳国内外人才在这里创业创新。朋友的学生杜彦新,大学毕业后远离家乡来到三宝创业,至今已研发30多种陶瓷作品,销往世界各地。三宝已经成为“景漂一族”的聚居群落,陶瓷雕塑、绘画、书法、饰品、创意产业等,在注重彰显个性文化价值的“景漂一族”带动下蓬勃发展。
一个个瓷窑隐藏在景德镇各处,表面上看不出热火朝天的景象,但是,越过高高低低的墙头,会看到一些走来走去的人影,看到一排排打磨好的泥胎,看到一箱箱整装待发的瓷器。
在景德镇繁华的市井之中,有许多高墙深院,院中高高的烟囱,深锁着一个个有关陶瓷的传奇故事。朋友说,当年这些高墙大院内都是陶瓷作坊。路上,有人扛着做好的成品、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
灯火辉煌的夜晚,行走在陶溪川文创街区,适逢一年一度的陶瓷春季大集,来自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在精美的展台上展销自己的作品。陶溪川国际陶艺邀请展也正在陶溪川美术馆举办,来自英国、法国、印度和荷兰等国的艺术家,以世界瓷都景德镇为资源整合地,屹立于千年传统的肩上,展望陶瓷未来的可能性。陶溪川文创街区融传统、时尚、艺术、高科技于一体,形成了“陶溪川”现象,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
在青年陶瓷艺术家胡发烟的工作室里,他正在用大写意的方法创作陶瓷雕塑作品《56个民族56朵花》,准备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雕塑作品展。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焕发出生命的张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沐千年陶瓷文化风,饮万古昌江碧水情。现在的景德镇已成为世界陶瓷之都,集历代名窑之大成,展千年传统之风采。和许多古风相传至今的古城一样,景德镇有着基于自己的历史故事、人文风情,景德镇人有着山外难觅的朴实与真诚、开放与精明。他们生命中的时光都与这陶瓷、这古窑、这山水一同度过,他们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陶瓷之都。他们制瓷的工匠精神历久弥新,他们敬业报国的工匠品质让奋斗的岁月闪耀光芒。
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景德镇。当你徜徉在陶瓷店铺林立的古街,站在青砖黛瓦的屋檐下,凝望那斑驳的陶瓷与精美的瓷板画;当你推开一扇古老厚重的木门,抚摸那一件件无与伦比的陶瓷作品;当你静坐在古色古香的陶瓷店窗前,看景德镇陶瓷大学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忙碌身影;当你听景德镇人奔跑追梦的急促脚步声,不由感到自己仿佛也涌入景德镇人追梦的洪流之中……
景德镇,真是一个追梦圆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