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文/图
名家名片
杨晓锋,男,1970年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轻工业学院兼职教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寥寥几次接触,记者已感受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晓锋是一个率性之人,一如他的作品,简洁大气之间透着其精神。
当谈起钧瓷创作,杨晓锋言辞恳切,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清晰表达;而谈及钧瓷行业面临的问题,他则冷静分析,直言不讳。这个未及知天命年纪就获得国家级称号的钧瓷大师,一如其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始终保持着对钧瓷艺术的不懈探索。近两年,杨晓锋并没有急功近利地进行大批量创作来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不断思考,思考着自身艺术风格的形成,也思考着钧瓷艺术的未来发展。
钧瓷艺术的风格要紧随时代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就钧瓷艺术来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不论是唐宋元明清,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钧瓷烧制的不同阶段。一代又一代‘钧瓷人’依据其所处时代的审美情趣,不断增强着钧瓷艺术的生命力,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到了近代钧瓷复烧阶段,从大火蓝到红色钧官窑,再到如今钧瓷艺术形成的百花齐放,在窑变这一艺术特色的主干上,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分支。”杨晓锋说。
追随着杨志大师的脚步,杨晓锋在少年时代就进入了钧瓷创作领域。那时候,杨晓锋喜欢跟着父亲到钧瓷厂拉坯房玩耍。看着一团泥巴在拉坯师傅的手中轻旋慢捻,变幻出各种形状,杨晓锋感到无比神奇。这种年少时期的兴趣,引导着杨晓锋在以后的岁月中也投身钧瓷创作,并成为钧瓷界赫赫有名的拉坯高手。
1985年,杨晓锋进入禹州钧瓷一厂当杂工。对拉坯念念不忘的杨晓锋偷偷自学,拉得有模有样。其后,他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为师,成为厂里的好苗子。1987年,他被保送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深造,师从著名陶瓷专家周国祯、吕品昌教授,学习陶瓷雕塑和美学理论等,使得他的创作视野进一步开阔,综合技艺得到全面提升。
正是因自身的兴趣和努力,也有着大师们的谆谆教导,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杨晓锋在其后30余年的钧瓷烧制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钧瓷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表达文化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具体的物质载体,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承载了不同的政治倾向、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杨晓锋的作品《天池笔洗》《大象无形》《日月同辉》《龙尊》《玄音》等无不展现着其深厚的钧瓷创作技艺,也展现着杨晓锋在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
独特的作品来源于技艺的提高
在杨晓锋看来,技艺是从事钧瓷艺术的基础。“作为一个‘钧瓷人’,要想制作成一件得意的作品,要心、眼、手达到极高的统一,手把旋转的泥团,或上拿或下捏,使泥性不断张扬。轮盘一旦开始旋转,心、眼、手一定要做到稳、准、快,这是创作者和泥土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你会感受到泥土张扬的个性。”杨晓锋说。
长期的创作,让杨晓锋认识到,想做出好的作品,首先要在“工”“技”“艺”方面具备深厚的功力。“工”,指工艺,要有扎实的工艺理论与实践基础;“技”,指技能,要高水准掌握钧瓷创作的专业技能;“艺”,指艺术,要在钧瓷美学的层面上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
将跳刀技艺引入钧瓷,是杨晓锋的突出贡献。从2009年开始,杨晓锋留心探索,反复试验,调试轮子的转速,改进工具,改变旋坯手法,不断创新纹路。经过两年的摸索,他终于研究出适用于钧瓷作品的“跳刀纹饰技法”。刀行泥上,运转如风。杨晓锋的跳刀纹饰,有的像万马奔腾的蹄印,有的像战车碾过的履痕,有的像万箭齐发的箭矢,有的像列队飞翔的雁阵,有的像随风起伏的麦浪……
杨晓锋在传统手拉坯技艺基础上,还独创了“杨氏悬空无接缝拉压技法”,在向上拉坯的基础上,实现向下拉坯,无缝成型。此法打破了过去大器型必须采用注浆或脱坯制作的藩篱,不但填补了拉坯不能做双层或多层悬空成型的空白,而且使拉坯的艺术价值有了质的飞跃。正因如此,“杨氏悬空无接缝拉压技法”在中国历史名窑烧成技艺大赛手工技艺大赛上荣获金奖。
一些钧瓷产品的足部不施釉,或沿用传统的满釉支钉法,在移动时,足底部分容易划伤接触面。杨晓锋与父亲一起,改进传统工艺,创出“满釉圆形支圈法”,在作品底部圈足施釉,在圈足内凹部分用带透气孔的圆形支圈支起烧制。这样生产出来的作品,底部光滑,无论在手感方面还是在实用性方面,均十分人性化。
其作品《天池笔洗》运用“杨氏悬空无接缝拉压技法”“满釉圆形支圈法”等,竖截面形如“凹”字,上部为倒圆锥天池造型,缓缓下凹的洗池施以天青月白釉,宛如天池碧水,边缘平整如镜,封闭的空间是整体拉坯而成。
艺术的生命力表现在引领生活
钧瓷艺术的精神如何体现?钧瓷艺术的发展之路在何方?近两年,杨晓锋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在他看来,钧瓷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瓶颈。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突飞猛进之后,钧瓷行业进入了一个沉淀期。这一时期,以钧瓷壶为代表的钧瓷茶具成为明星产品,也成为不少窑口赖以生存的支柱产品。这种潮流,推动着钧瓷艺术的普及,让更多人通过钧瓷茶具认识钧瓷、了解钧瓷。但我们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钧瓷茶具不是钧瓷艺术的全部,它只是钧瓷艺术在当下阶段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钧瓷行业适应市场推出的明星产品。”在杨晓锋看来,钧瓷的精神如何体现,靠的是“钧瓷人”不断通过各具特色的作品引领生活。
“我的父亲曾说,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同样要引领生活。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要适应市场,但不能一味地屈从于市场。作为艺术品,钧瓷的发展要坚持市场一条路、艺术一条路,两条路既有所交叉,也并行不悖。‘钧瓷人’对于艺术的探索不能停止,在学习和改进中不断前行。”杨晓锋说,“钧瓷人”要把钧瓷当作自己的生命,把身子俯下去,一步一个脚印,矢志探索。
“其实在开窑之时,最能体现‘钧瓷人’心境的变化。一件好作品,能让我们满心欢喜,让人兴奋得吃不下饭;但如果作品烧坏了,我们会瞬间失落,无精打采。可以说,‘钧瓷人’时常承受着这种情绪的变化。”杨晓锋说。
“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钧瓷艺术价值与它的市场价格并不匹配,顶级钧瓷艺术品的价格应该会更高。但一件作品的价格高,高在哪里?器型好还不够,工艺好还不够,釉色好也不够。关键是要在作品中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要有与众不同之处,让人们眼前一亮。我们常说,钧瓷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不同的作品在时代的验证和择取下,优秀的才会流传下来,成为当下时代的一种文化载体,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也展现着当代人的审美取向。当后来人在欣赏作品时,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打开与作品创作时代沟通的通道。”杨晓锋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开放的时代,也是改革创新的时代。钧瓷作为一门艺术,也需要延伸出更多新内容、新变化,展现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为钧瓷艺术的发展探索更多路径,这是杨晓锋最原始、也是最纯粹的想法。在杨晓锋看来,这是一种责任,也充满了紧迫感。沉下心来,创作更多好作品、新作品,杨晓锋延续着杨氏这个制瓷世家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