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城市”是许昌市的宝贵荣誉和亮丽名片——自2001年开始创建以来,经过不懈努力,许昌市于2015年2月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7年11月,经中央文明委复查审核确认,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创“牌”难,保“牌”更难。如何保住“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之城”,我市各个主阵地上下携手,形成合力,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今日,本报刊发一组报道,以飨读者。
魏都区
全力以赴当好创文“排头兵”
□本报记者 许廷合
佩戴红袖章、夹着笔记本,65岁的刘瑞青每天晚上都习惯在七一社区转一转。在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七一社区,和刘瑞青一样的老党员巡逻志愿者还有近20人。他们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排查、记录、消除社区里的各种安全隐患。
在刘瑞青看来,做志愿服务并不是要做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以举手之劳给群众实实在在的帮助。在魏都区,像刘瑞青这样的志愿者比比皆是。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注册志愿者达10.9万人,服务时长累计达148万小时,平均每5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作为许昌市中心城区,魏都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举全区之力推动创文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文明之风逐步形成,不仅让老城区增添了新魅力、焕发出新活力,而且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6月26日,魏都区文明办主任李俊芳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为确保全面完成创文工作各项任务,今年以来,魏都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态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一方面坚持摸清底数找差距,紧紧围绕新版测评体系要求,对全区上报中央文明办的14类181个点位485个迎检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并对存在的问题逐项逐点建立台账,确保各项创建任务全面达标;另一方面,坚持以常态促长效,持续做好无主管庭院改造、交通秩序整治、未成年人教育、全民志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用创文实绩说话,在全区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文明城市的工作格局。在今年全市第一季度文明指数测评中,魏都区位居全市第一。
“魏都区创文工作起步早、谋划实,在创文主战场上有先发优势。”李俊芳介绍说,新版测评体系中明确要求“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不得少于5个,而随着魏都区对民生工作的持续投入,魏都区的便民生活圈目前已有7个。近3年来,魏都区的城市宜居指数,环境满意度指数,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指数均位居全省第一。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照新版测评体系,我们依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时下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我们将一鼓作气、真抓实干,坚决打赢创文迎检攻坚战。”李俊芳表示,下一步,魏都区将从三个方面重点发力,全力以赴做好创文迎检备战工作。一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市民素质、诚信守法、文明风尚“三大提升”行动,扎实开展“理论实践进万家、党的政策暖万家、主流价值融万家、先进文化乐万家、文明新风传万家、法律法规润万家”等“六进万家”活动,促进公共文明素质提升。二是以民生365工程为抓手,补齐社区阵地、集贸市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的短板,大力实施“一有七中心”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是以完善创建机制为保障,建立重点管理机制,对排查出的点位问题逐项销账,确保创建工作全面对标达标。同时,魏都区还将以辖区街道办事处和主创部门为单位,委托第三方进行文明指数全域测评,力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长效。
“如果把创文比喻成一场考试,那么考试内容和答案已经发到我们手上。”李俊芳表示,“对照测评体系,我们将对标发力,对症下药,以最佳状态和最优面貌迎接创文复审,确保不丢分,力争多加分,为全市迎考夺取好成绩,作出应有贡献。”
东城区
用“绣花”功夫打造文明城区
□本报记者 孔刚领
“你看,这一草一木,我们都按高标准来规范,对绿化带进行提升改造,用‘绣花’功夫打造文明城区。”6月26日,记者在东城区魏武大道一绿化带内,看到绿化人员正在烈日下忙活,该区市政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他们对市区学院路、魏文路等路段的绿化带进行了提升改造。
“近年来,我区按照‘奖牌拿到手、创建不松手’的总要求,重基础、破难点、抓长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果。”东城区创建办负责人说。
继我市2015年成功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后,东城区坚持不懈谋创建,进一步提升标准、持续求进,在市容市貌整治、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社区规范建设、志愿者服务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成效显著。近年来,作为我市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东城区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狠下功夫,着力打造亮点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再提升。东城区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在河道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工程措施形成河道、湖泊等多种形态的水面,将河流构成一条生态文化景观廊道,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维持河道的健康生命,建设水生态文明,提高城市品位,重点规划建设了中央公园、鹿鸣湖体育公园、饮马河游园、东湖游园、秋湖湿地等一批广场游园和水生态景观;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区域绿化步伐,共完成绿化投资10亿余元,完成道路绿化50余条,新增绿地面积420万平方米。东城区绿地率达42%,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许昌市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宜居社区建设再提速。为了让城市形象更加美好,东城区把城市社区建设列入民生工程,提出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水平,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便利,解决服务群众“最后100米”的问题。自2017年开始,东城区首批启动10个社区建设工作。如今,东城区恒大绿洲社区、空港新城社区、东方明珠社区等3个高标准城市社区已建成投用。据统计,目前,东城区有商住小区73个、在建小区30个,其中单体小区容量在3000户以上的有23个。
便民公益设施更完善。鹿鸣湖体育公园是东城区乃至许昌市水系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东城区在鹿鸣湖体育公园建成了总长3.8公里的环湖健康步道,沿湖多功能运动场20个,儿童游乐场、门球场、足球场各1处,健身路径3条;在园区内,东城区还提供7辆观光车免费为市民服务。东城区完善公益配套设施,依托广场游园,投资20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一批体育健身和儿童游乐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建成投用7座智慧阅读空间和9座诚信阅读漂流屋,着力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阅读圈”“15分钟步行如厕”等便民公共设施,获得广大市民一片点赞。
“下一步我们要拉高标杆、提升站位,凝聚共识、优化举措、完善机制,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推进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东城区创建办负责人表示。
建安区
瞄准问题补短板 精准施策助攻坚
□本报记者 朱庆安
“建安区作为许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战场之一,是展示许昌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近期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瞄准问题补短板,精准施策助攻坚,共同构建美丽的生活家园。”6月26日,谈起创文工作,建安区创文办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的民心工程,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建安区作为许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创单位之一,承担着艰巨的创建任务,内容涵盖城区市容市貌、居民庭院、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治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等。通过持续不懈地努力,目前建安区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善行义举层出不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建安区面积大、底子薄,创建基础差、战线长。特别是今年,建安区首次被纳入全市中心城区实地测评范围,将接受中央文明办的暗访测评,这对建安区干部群众来说,是一次执行力、战斗力的严格检验。
如何在短期内补齐短板、迎头赶上,是建安区当前创文工作努力的方向。建安区创文办负责人表示,他们正从几个方面发力。
补齐短板。一是补齐路面立面短板。通过实施百城提质工程,把提质的重心放在主次干道路面和临街墙体立面改造上,规范门店标牌、刷新临街墙体。二是补齐集贸市场短板。通过市场环境改造提升、经营秩序管理、诚信创建活动、公厕免费开放等,解决集贸市场脏、乱、差问题。三是补齐老旧小区短板。从环境治理、小区管理、居民素质入手,完善基础设施,重点解决路不平、灯不明、墙不净、乱贴乱画、黄土裸露问题。四是补齐农村创建短板。重点做好“一线三边三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
持续提升内涵。在新老城区主次干道、北海公园等醒目位置设置创文公益广告,发放入户模拟调查问卷、文明城市创建手册、文明市民“十要十不要”等,提高广大群众对创文工作的满意度和知晓率;持续开展志愿服务、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等文明风尚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城市建设品质、管理品质、精神品质、文化品质全面提升;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批精神文明传播阵地建设,推动智慧阅读空间提档升级。
细化任务分解。各主创部门和相关责任单位严格比照新版测评体系和测评标准,明确创文重点,对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具体工作都落实到分管领导、责任人和联络员,切实做到每项任务有人领导、有人牵头、有人协调、有人负责、有人落实。
扎实推进工作。建安区及时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周例会、月推进会,把创文工作纳入建安区重大督察事项进行专项督察,严格督导标准,加大督导力度,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并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影响全区创文迎检大局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处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开发区
以创文实效提升群众幸福感
□本报记者 刘晓敏
“创文工作的持续开展,使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变。如今,社区邻里亲和,家庭婆媳和睦、子女孝顺。”6月25日,提起创文工作,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长村张乡罗庄社区一位社区干部表示。
罗庄社区居委会旁边,就有一个面积较大的道德讲堂。这个讲堂是社区文明创建的见证。讲堂通过经常性地组织活动,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好人好事、家风家训等文明风尚,使社区居民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大家纷纷从自身做起,孝老爱亲、和谐友善、爱护环境,积极参与创文工作,罗庄社区也从原来的落后社区,转变为如今的“孝心示范社区”“和谐稳定社区”。
罗庄社区创文工作的开展是开发区创文工作的一个缩影。
“创文是一个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主体在于人。创文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让群众得到实惠。”开发区创文办副主任吴大伟告诉记者。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辖区群众整体文明素质,让群众感受到创文所带来的实惠和幸福,开发区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区23个村(社区)的指定场所,创建道德讲堂,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道德讲堂活动的扎实开展,达到崇德扬善、教化育人的目的。如今,开发区群众文明素质整体提高,创文凝聚力也不断增强,该区罗庄社区、郭桥村、干戈里村、屯南社区还成为全市闻名的“孝老爱亲明星村”。
按照创文工作逐步向农村延伸的要求,去年以来,开发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文氛围。目前,开发区管委会机关成立有11支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1支党员志愿服务总队,注册志愿者394人;各村(社区)成立23支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4000余人。另外,开发区辖区还注册成立了两支民间志愿服务队,分别是莲成志愿服务队、中原许昌爱心社团。
“各个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常态化开展孝老爱亲、卫生整治、邻里帮扶等活动。在志愿服务队的影响和带动下,辖区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意识不断增强,为创文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吴大伟介绍说。
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志愿服务的同时,开发区从打通断头路,方便居民出行着手,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个。目前,该区阳光大道、灞陵路、龙翔路、瑞祥路、工农路、开元路等6条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正有序推进,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辖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我们的创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辖区城乡接合部的环境卫生管理有待加强、督导力度不够、创文资料有待完善等。”吴大伟表示,下一步,开发区将重点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集中开展市容环境、社区庭院、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难点问题专项整治,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的脏乱差问题。另外,开发区将成立5个督导组,对各责任单位的创建工作开展全方位的督导检查,及时掌握创建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确保创文工作有序推进,让辖区群众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