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增阳 文/图
为父亲刘富安出了一本书,建起了刘富安钧瓷艺术馆,对于钧艺家刘永召来说,算是暂时卸下了一点儿埋藏于内心深处的压力。刚刚过去的7月4日,是刘富安大师逝世15周年的日子。刘永召在默默完成着父亲的一些心愿,接下来他希望办一场父亲作品的国际性大展。
相较于父亲刘富安在陶瓷界的显赫名声,在很多朋友的眼中,刘永召显得有些沉寂。不久前,刘永召带着记者走进位于神垕镇的刘富安钧瓷艺术馆。600多平方米的展厅已经完成装修,展厅中挂着陈天然、周国桢、韩美林等刘富安生前好友的书画作品,刘永召也陆续将父亲和自己的一些作品摆入展厅。
熟悉钧瓷的人应该都知道,刘富安大师是钧瓷界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钧艺家,也是钧瓷界唯一一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的艺术家,其作品《益寿瓶》以379.5万元的高价刷新了当代钧瓷成交纪录。
出生于1971年的刘永召,从小就耳濡目染,感受着钧瓷艺术的神奇魅力。刘永召初中毕业后,对儿子寄予厚望的刘富安将其送进禹州钧瓷一厂实验车间造型组,跟随许海君大师学素描。1988年,著名雕塑家吕品昌到禹州钧瓷一厂搞创作,刘富安又让他跟着吕品昌学雕塑,从最基础的搓泥条学起。1989年,刘富安让他和杨志大师的儿子杨晓峰一起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1991年,刘富安被抽调到刚刚成立的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后,刘永召在该所当临时工。“其实那时候,我并不是特别理解父亲,对于钧瓷,也没有像他那样执着,只是机械地按照父亲的安排,一点一点地学习着。可能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学习,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钧瓷烧制的不同技艺。”刘永召说。
在刘永召的记忆中,父亲性格活泼,干事执着,除了在钧瓷烧制技艺上名声显赫,还擅长木工。在当时神垕的各剧团中,刘富安制作的道具很受欢迎。“我和父亲的性格不是特别像,我这个人可能比较沉闷,不像父亲那么有趣。而父亲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多才多艺,口才极好,非常善于制作一些手工活儿。这些看似旁门左道的手艺,让他改进了不少钧瓷制作中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钧瓷烧制效率。”刘永召说。
1998年,刘富安在神垕镇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工作室”,27岁的刘永召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父亲那时候比较忙,除了创作,还要参加各种活动。他不在工作室的时候,就需要我来独自打理工作室的各种事情。从成型到烧制,从设计到配釉,当我独自面对一整套烧制流程时,才更加体会到钧瓷烧制的不易。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功夫跟随父亲学习。他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我。”刘永召说。
在刘永召看来,父亲在钧瓷创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线条的把握,这与他的老搭档、另外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的特点不谋而合,讲求一线之差。“有一个故事,说当年一位如今在钧瓷界很有名气的大师在父亲的工作室拉坯。有一次,他花了两天时间拉了一个荷口盘。父亲看了几眼后,一脚踢了。他当时很不服气。父亲告诉他线条和比例不对,不协调。经过父亲指导,他重新拉了一个,果然大不一样。”刘永召说,父亲的作品造型规整,简洁大气。他的拉坯线条流畅,棱角分明,大气而不臃肿,修长而不瘦柴,仿古而不复古,规整中凸显灵气,且釉色浑厚,色彩丰富。“父亲追求自然天成的釉质和釉色,在施釉工艺上,大胆尝试浸釉、喷釉、点釉、多层釉相互交混的新型施釉方法,其作品釉色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感和流动感。”刘永召说。
“其实看看我前几年的作品就能够发现,父亲去世以后,我一直在模仿他的风格,并没有摆脱他作品器型和釉色的束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这种创作思路并不正确。父亲的作品确实经典,影响力也大,但我要学习的是他的艺术内涵和精髓,而不是照搬他的风格。这几年,我一直在探索怎样在保持父亲特色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艺术道路。”刘永召说。
在展厅中,除了刘富安大师的经典作品外,刘永召也不断充实着自己创作的新器型。这些作品大多沿袭着一个风格,简洁大气,线条流畅。在釉色的运用上,刘永召采用的大多也是经典釉色,但他会根据器型的不同,搭配最适合的釉色。在传统的器型上,刘永召不尝试大的改动,而是根据自己的艺术感悟,适当调整。在新器型的创作上,刘永召同样时刻把握着使线条更加流畅的原则,为钧釉提供更充足的展示面,更好地展现钧釉自然天成的窑变之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刘永召来说,父亲就像是一把尺子,不断被用来衡量自己。“父亲的名气越大,我的压力也就越大。因为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拿我和父亲比较。但父亲就像是一座高山,让我在仰视的同时,也会有更加充足的动力,去不断超越自己。”刘永召说。
“相较于以前,我前进了一小步吧。”刘永召这样评价。但从刘永召的作品中,记者看到了他几年来的长足进步。不仅是作品的水平提高了,刘永召的内心也更加坚韧。他逐渐走出父亲的影子,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父亲就是一个标杆,是我永远追赶的目标。他对钧瓷艺术美感和工艺精细化的高要求,永远影响着我。他对钧瓷文化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同样让我受用一生。”刘永召说。
钧瓷艺术,薪火相传。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刘永召默默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