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芳 通讯员 王丽飒 王路展
仲夏时节,走进襄城县湛北乡尚庄村,一排排瓜菜大棚宽敞明亮、一个个挂着水滴的西瓜生机勃勃,该村党支部书记周自克向记者介绍到,“现在这西瓜一亩地瓜农大概收入一万多元,换季了能种别的蔬菜,俺村还成立了襄城县绿之洲果蔬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大棚瓜菜。”
这是湛北乡凝神聚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取得的成绩,也是襄城县大力实施“党建+”模式,助推发展高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襄城县坚持党建引领,将“党建基因”植入乡村振兴、干部教育、基层治理等全方位、宽领域的工作中,在襄城这片沃土上形成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蓬勃之势。
“党建+经济”铺就农民增收致富路
“俺镇的民宿产业也算是打出了名气,现在不管啥时候,周边县的很多人都会来这儿玩,说这里环境好,像世外桃源,俺现在也是‘明星村’了。”日前,在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提到村里的民宿,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大超高兴地说到。
在襄城县,像雷洞村这样的“明星村”还有很多。这些“明星村”结合各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以及农民素质等情况,盘活现有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创新思路、融合多种模式,由此衍生出了湛北乡北姚村的“旅游文化”、紫云镇雷洞村的“民宿建筑”、姜庄乡石营村“路肩经济”等多个闪亮标签。这些“勋章”的取得,党建工作“功不可没”。
在党建引领下,襄城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基层党建的“牛鼻子”工程,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全面负责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统筹协调工作,建立县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管理和发布政策、项目、技术等信息;成立县级发展村集体经济专家服务团,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问诊把脉。在发展模式上,该县不搞“一刀切”,不套用一个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选准发展的路子。在运营模式上,该县采取公司化运营,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了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集中发力、集中攻坚,襄城县村集体经济呈现新气象,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公司、一村一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村民的口袋富了、村落的景色美了、集体有钱给群众办事了、村干部工作有底气了,真正助推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目前,该县首批50个试点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有集体经济的村从2017年的85个增加到如今的276个,增长率为225%,全县326个村有了集体收入,比去年增加159个,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党建+教育”打造谋划发展智囊团
在职自学、集中授课、基层教学、学员论坛、异地培训、专题式培训、研讨式培训、调研式培训……点击襄城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关键词”,创新之风扑面而来。
“全县干部培训是提升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基础性、前瞻性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还需继续努力奋进,需以更实的举措武装头脑,更新的理念解放思想,更大的力度提升素养……”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在“领导干部上讲台”专题培训上对干部教育培训提出的殷切期望犹在耳畔。
为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去年以来,襄城县以党建作引领,着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旨在为襄城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反映好的“学习型、创新型、实践型”领导干部队伍,带动襄城这列“火车”飞速发展。截至目前,该县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专题班、轮训班260余期,培训各级各类党员干部39750 余人次。
为保障干部教育培训精准度和实现全县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培训全覆盖,襄城县创新培训模式,在科级干部主体培训班中推行“1+X”培训,探索以“党校学理论,外出开眼界,基层学经验”的工作思路;对农村干部进行“领头雁”培训,通过专题辅导、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增强基层干部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的能力水平。同时,通过推进“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举办清华大学襄城县领导干部能力提升高级研究班,帮助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提升履职能力和领导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带动一个村的经济发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党支部书记必须着力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回去之后,我要带领大家学习实用技术,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引导村里的群众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增收渠道,提高致富能力。”在针对农村干部开展的专题培训班上,湛北乡后聂村支部书记王国志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
“党建+基层” 激活襄城发展新动能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襄城县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治本之策,抓重点、解难点、举亮点,不断推进基层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打造党建新高地。襄城县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促提升、三年创品牌”的党建目标任务,制定了方法措施和考核细则,完善管党治党责任链条。
强化基层班子建设。开展“百村整顿”活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逐村研判,县级领导带头分包,开展“六必访六必问”活动查问题,坚持“一村一策”破难题。严格规范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建立县级党员干部定期参加学习、带头讲党课、主持生活会、建立联系点的双重组织生活四条措施,坚持每月初“主题党日”定期提醒、实行“三会一课”记录随机调阅制,创新开展党员党性“体检”,确保基层党组织生活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层组织建设的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村级活动场所“三有五中心”建设,规范安装了统一的“党群服务中心”标识,在全县16个乡镇、448个村(社区)、102个县直单位安装了集视频会议、实时管理、远程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智慧党建”平台,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党员积分超市全覆盖,推行党员积分“微激励”,激发了党员的干事热情。
此外,县委常委会平均每月两次专题研究党建工作,“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深入开展,先后举办6场各级党组织书记座谈会,针对软弱涣散村开展专题调研,各乡镇成立党建工作专班,发挥党建工作的“主心骨”作用,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与此同时,通过雕塑、形象墙、电子屏将党建元素融入国省干道沿线和广场游园,让党建文化贴近实际,走进群众,营造“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的氛围。
在“党建+”模式下,襄城县的乡村经济“活力”、干部素养“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党建基因”强大效能的充分发挥,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力激活新动能,为襄城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襄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兰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