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子建
核心提示
近段时间,一部描绘社区建设和居民幸福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红旗巷的孩子们》一经问世,立即荣登北京、河南、山东等地新华书店2019年暑假优秀少儿图书榜单,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据悉,《红旗巷的孩子们》一书是魏都区委社工委副主任徐永胜以魏都区社区建设、居民生活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很多群众细心阅读之后,不禁为书中描述的社区精彩生活深深吸引。“走,到社区参加活动去。”成为书中的流行语,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深深吸引了居民,在那里找到了家的温暖,享受到了规范化社区建设带来的精彩生活。那么,魏都区的社区建设究竟有什么魅力?有哪些引人瞩目的成就?今日请读者朋友跟随《红旗巷的孩子们》的精彩描述走进社区,一睹魏都区社区建设的风采和成果。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小区的西边有一条笔直的窄窄的小巷,因为它有着光荣而悠久的红色历史,所以被命名为‘红旗巷’。”
《红旗巷的孩子们》一书中的红旗巷社区,原型之一就是魏都区南关街道办事处七一社区。近年来,七一社区党委以“党建+”模式,精心做好社区的各项工作,夯实基层党建,热心服务群众,赢得了居民的一致称赞。
近年来,魏都区大力实施“党建1369工程”(“1”是党建引领,“3”是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三社联动”,“6”是精心密织600个网格,“9”是基层引领、基层堡垒、基层治理、基层廉政、基本阵地、基本服务等九大工程),充分发挥“党建+”作用,将党建和民生深度融合,深入到每一项政策、每一个民生细节,让居民切实感受到高质量党建的民生温度、享受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在城市基层党建方面,魏都区构建了区、街道办事处、社区、网格四级党组织为“主轴”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在区级层面,形成“一体两翼”,由区委统筹部署,区委组织部具体协调,区委社工委主抓社区,对城市党建、社区治理统一谋划、整体部署;在街道办事处层面,形成“三员两办”,即街道办事处专职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委员3名领导干部专职抓党建,党建办公室、纪检监察室负责日常工作,党建人员配备占街道办事处总人数的30%以上,借助机构改革,将街道办事处14个科室统一整合为党建办公室、综合办公室、社会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为民服务中心,赋予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对派驻机构的干部考核权、任免征求意见权、重大决策参与权等5项职权;在社区层面,形成“两专三室”,即社区专职副书记、党建专干2人专职抓党建办公室,社区党建办公室、社区党校、社会组织服务室负责具体工作,全面加强对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等其他各类组织的领导;在网格层面,形成“一长一员”,200至300户居民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建指导员、1名网格长,使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更加精准有力、更加深入细致。
为扎实开展“主题党日”等一系列党建活动,魏都区贯彻落实许昌市城市基层党建“双报到、双报告、双服务”制度,接收省、市驻区党组织和区直单位党组织328个、在职党员1.3万名,与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党组织134个,开展各类共驻共建活动1800多场。“通过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实施‘党建1369工程’,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干部的服务意识,党群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七一社区党委书记马静高兴地说。
推进“一有七中心”建设,着力提升硬件设施水平
“这座‘童话王国’真美丽,环境真优美,房子真宽敞。”
“现在,社区的便民服务设施越来越齐全,老百姓办事更方便了。”7月2日,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文惠社区居民马斌来到该社区办理社保手续,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优质高效的服务让他感慨不已。
近年来,按照许昌市“一有七中心”规范化社区建设标准(“一有”即每个社区有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七中心”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着力提升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水平。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魏都区共投入1.9亿元全面提升了10个街道办事处、21个社区党建阵地,社区面积由平均400㎡扩大到980㎡以上,其中,13个社区被评为市级示范社区,7个社区被评为市级规范化社区。
近3年来,魏都区大力实施“民生365工程”,精心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成了196处体育健身场所、13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4个社会养老机构等众多便民服务设施,各项为民设施齐全,活动阵地面积达标,形成了一个个管理民主、服务完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幸福圈”,成为真正意义的党群服务中心,也让群众收获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魏都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并扎实开展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工作,由社会组织,企业提供优质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实现社区职能转变和服务增效。
“自从建立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硬件设施水平提高了不少,社区干部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东大街道办事处文惠社区书记张瑞敏说,社区党组织围绕主业主责,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等工作更上一层楼。
社区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升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据统计,魏都区每年列支党建经费920万元、阵地建设经费2000万元、党员培训经费270万元、社区服务经费1032万元。同时,魏都区社区干部实行社区正职、副职、工作人员3岗16级的薪酬制度,并对考取初、中、高级社工证书者增发300至700元不等薪酬,对考取本科、研究生学历者,再增加一、二级薪酬,大大激发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场所“用”起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年一度的社区文化节拉开了帷幕,各个社区要参加全区组织的文艺会演,还要推荐人选参加象棋、拔河等种类繁多的趣味比赛。”
魏都区西关街道办事处建安社区6911家属院的小朋友李晓鹏,对于暑假生活格外难忘。“我喜欢在社区儿童之家和老师们一起制作陶艺和泥盘成型画,既开发了智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我觉得暑假这样过特别有意义。”说起自己的暑假生活,李晓鹏格外开心。
这是魏都区充分发挥社区阵地作用,服务辖区居民的有益尝试。阵地建起来了,如何才能管好、用好?“魏都区从加强社区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完善阵地功能等方面入手,建成了魅力创新型魏武社区、美丽和谐型西湖社区、志愿服务型大同社区、商住共建型长青社区、民族融合型兴隆社区,形成了‘一居一品牌’的亮点频现的喜人局面。”魏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申健民说。
在特色社区打造过程中,魏都区按照“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以项目化运作和品牌化创建为手段,开展了“全域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先后建成了红色教育型七一社区、双拥共建型杨根思双拥社区、企地共建型许继社区、美丽和谐型西湖社区等20多个特色社区。例如,南关街道办事处七一社区,挖掘辖区红色历史资源,打造了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品牌,每周二、五定期在社区开展红色读书会活动,并结合辖区孤寡、空巢老人多的特点,打造了爱在夕阳红为老服务品牌。西关街道办事处建安社区设立了“桂菊调解室”,由社区干部、物业公司代表、检察官、律师等组成调解队伍,实践总结了“五诊疗法”(定期“出诊”、开门“坐诊”、急事“急诊”、集体“会诊”、组织“复诊”),小纠纷当场调处、大纠纷及时上报、疑难纠纷集中研判,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矛盾化解了,民心也就稳了,12年来,建安社区实现了零上访的目标,擦亮了平安和谐的特色品牌。”建安社区书记孔瑞霞称。
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活动场地,把居民群众吸引过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2019年春节期间,魏都区86个社区相继组织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社区春晚”,带给群众欢声笑语,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全区600多个社会团体,定期到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全年组织活动近万场。同时,共青团魏都区委、魏都区教体局、魏都区委社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城市规范化社区建立少先队中队实施方案》,在10个社区建立了10支社区少先队中队,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红领巾讲堂’,先后有20000多名少先队员走进社区参加活动,架起了一座社区与孩子们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共青团魏都区委书记李华说。
实施公约行动,打造社区治理新模式
“省长到红旗巷社区视察工作,令社区干部倍感荣耀,红旗巷社区迅速成为全市的焦点。”
“我们制定实施了楼道杂物清理公约,楼道内干净卫生了,居民还摆放了绿植,绘上了五彩斑斓的壁画,变得更加漂亮了。”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许继社区党支部书记范学政说,2017年10月,省长陈润儿来到许继社区调研,参观了该社区托老站、卫生服务站、智慧平台等,对齐全的配套设施、贴心的便民服务赞叹不已。
许继社区是魏都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围绕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魏都区以建立居民公约治理新机制为抓手,积极创新,主动作为,探索社区治理和基层服务新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并于今年4月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称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魏都区始终把社区治理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2017年年底,魏都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创建团队,并与民政部社区建设顾问组专家成员、华中师范大学陈伟东教授联合组建社区工作研究中心,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实验区建设蓝图。经过反复论证协商,魏都区最终确定了“实施公约行动,探索居民公约治理新机制”的实验主题,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
“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居民针对社区存在的问题,充分表达诉求,集中民智推行公约行动,实现法治、自治和德治的‘三治’融合。”魏都区委社工委相关负责人称,魏都区选取15个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建立了45项居民公约,其中,问题治理类公约11项,服务类公约4项,公益众筹类公约30项。
公约行动是魏都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重要内容。围绕实施公约行动,魏都区建立公约协商机制、执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四项推进机制,组织居民开展协商对话,以公约管人管事,推动了社区治理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集体……一项项沉甸甸的国字号荣誉,是魏都区社区治理工作骄人成绩的最好证明,也是魏都区委、区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的结果。如今,到社区参加活动去,是居民的自觉行动,也是广大群众的真实心声,更是人民群众对魏都区特色化规范化社区建设的认可。“结合市直部分单位原办公用房移交魏都区的难得契机,将一些位置合适、布局合理、面积适宜的公房精心打造成为亮点社区,大力开展特色化规范化社区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使社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魏都区委书记张书杰充满信心地说。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