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寻根溯源 梦回故园

□鸥鸟

斗转星移,古村旧貌换新颜;灞水悠悠,承载记忆亘古流。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根基,这里留存了大量传统文化基因。在老宅、祠堂、牌坊中,在片砖只瓦、门楣题字上,都反映着一方的风气和教化,折射出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作为一个从村庄走出来的孩子,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语言,吃什么食物,埋藏在我们心底的,始终有一种割不断的浓浓乡愁。那曾经的村庄、小河、人物,甚至一草一木,都能时刻唤醒那沉睡的记忆,让我们寻根溯源、梦回故园。

村庄,是我们的根;村庄,是我们的源,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村庄正在逐渐消失。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该如何去寻找那些村庄曾经的踪迹,那古老的传说、散失的农耕物件、古朴的乡风民俗……

七里店社区就是这样一个由过去的村庄正渐渐向城市社区演变的代表。为了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社区“两委”班子未雨绸缪,把保存、抢救乡村文化遗产视为己任,在曾经乡土气息浓郁的村庄渐行渐远的关键时刻,及时采取行动,邀请市、区优秀文史撰稿人走进七里店,帮助收集、整理七里店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杰出人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断面,力求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七里店社区尽可能多地留下珍贵的资料。

几位撰稿人一进入角色,就被七里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吸引:高士许由挂瓢处、孝子徐庶奉母堂、巴蜀陕洛官道通、宋金颍昌古战场、城西门户屏许州、庙宇关帝和玉皇、佳树称奇槐抱椿、巧匠皆传木天王……七里店不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还有辉煌的经济发展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机械加工由小到大,魏西车队大名远扬,砖瓦窑厂红火一时,老书记康国堂深受百姓拥戴,革命老人宋振清安享晚年,百岁寿星孙喜莲儿孙满堂……为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几位撰稿人不厌其烦地采访、座谈、讨论,挖掘七里店发展历程中的枝枝蔓蔓和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故事渐渐完整,一位位人物渐渐丰满。文以载道,史以鉴今,经过几位撰稿人的辛勤笔耕,那些被湮没的记忆变成文字,呈现在世人眼前。

挖掘、整理、编写乡村记忆文化,是一份良心工作,更是一种责任。虽然时间紧迫、资料短缺、能力有限,但是我们尽心尽力地记录了七里店作为一个村庄的过去和作为一个社区的现在,给今人和后世留下了一个相对丰富的文化概貌和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不能说我们有尺寸之功,最起码为七里店的乡亲们留存记忆、留住乡愁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最后给这本书定名为《魅力七里店》,这是我们发自内心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重。本书的成书,离不开七里店的先民和乡亲们。众所周知,一片土地,正因为有了人们的聚居,才会形成村落;正因为有了村民及其先辈的代代生息,才会为这片土地注入活力。从我们爬梳的历史来看,曾经的七里店村也是一个移民村,四面八方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历了百余年的会聚,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村落。他们会聚的缘起、生息的经过及建设这块热土的历程,为我们编写本书提供了源泉。我们不生产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没有七里店那些可爱可亲可敬的先民,就不可能有这些文字,当然也不可能有这本书的问世。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七里店社区“两委”班子和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那些老人们,比如黄廷会、胡德军、于怀恩、许根发、康子明、张瑞甫、胡宝江、于福金,以及很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村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口述资料。对于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我们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深知,书中肯定会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敬请乡亲们予以理解。至于这些错漏,只好留待学养和能力更高的贤者去补充完善了。

幸福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的明天都是创造出来的。祝愿七里店的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幸福,祝愿七里店的明天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