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亲近草木

张树民

无论如何,与人相处久了都会有烦的时候。人生在世,遇到的并非都是你喜欢和热爱的人,产生烦的情绪无可厚非。每当觉得心累或对周围的人很无奈的时候,我都会把自己从人群中抽离出来,独自去面对身边的草木。

那些普通的草木几十年如一日地绿着,我注视着它们,它们仿佛也在用绿色而平静的目光注视着我,给我心灵的抚慰。我心里的不快乐一点点走开,我的心情一点点变得明亮起来。那些生生不息的草木,仿佛是我陌生而又熟悉的朋友。无论我内心有多少悲伤,看见它们本色而自然地活着,就会多一些坦然和勇气。

亲近草木,与草木相处,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懂得感恩。世上没有虚伪的草木,没有邪恶的草木,没有懒惰的草木。草木开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它们是为自己开的,无意中把你的眼睛照亮了。即使被埋在土里,它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你无意洒下一滴水,它们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没有谁告诉它们生活的哲学,它们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

与草木相处久了,语言会变得多余。面对它们的时候,你不需要夸夸其谈。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喧闹的春天可是从张维屏的诗里生长出来的?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当犁尖插进微热的土地,将新鲜的泥土翻过来之时,二者不需要什么山盟海誓或甜言蜜语。它们一见钟情,水到渠成。微风细雨中,辛勤的农民来到田间开始播种,他们把豆角种子、甜瓜种子、花生种子、毛豆种子……统统播撒进春天的热土里。播种时,他们内心激情涌动,却不用发表演说,因为土地和种子不需要口号或承诺。霏霏细雨如丝如缕,滋润着大地。很快,嫩黄色的细芽将穿透种壳,在土地上彰显力量。这时,你只需要蹲下身来,与嫩芽们对视,用目光抚摸它们的茎叶,看看那些细细的白色绒毛。这就够了,如此深情的对视和目光爱抚,会激励它们茁壮成长。

与草木相处久了,一个人的语速会变得缓慢。一生操持农事之人,语言能力会退化,会渐渐拙于人事。你怎么对待庄稼,庄稼就会怎么回报你。你投之以汗水,它报之以硕果。农民与庄稼之间不会发生争执,他们只会握手言欢。

与草木相处久了,你会慢慢变成一个行动缓慢之人。在大地上,草木都依照四时节气过日子。春日里开花,夏天舒枝长叶,到了秋天结出累累果实,冬天开始落叶,脱去满身繁华。在中国人的智慧里,有光阴与节气之说。我认为,节气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不要走得太快太急,很多事你急也急不来。现在的人,大多心急,不过你稍稍停下脚步回望过往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可急的。我们不妨和草木一起过日子。立春的时候赶牛下地,打它两鞭子,吃两个春团;到了惊蛰,听到几声响雷,去竹林里挖春笋,用腊肉炒了吃;清明时节,思念一下远去的亲人,看梨花在屋角绽放;小满的时候,谷物在田地里抽穗拔节;到了芒种,那就挥汗如雨,把大半年的辛劳都扛在肩上……节气就是规矩,草木与人,都要遵循规矩办事。慢慢地,与草木相处久了,你就变得不那么着急了。你发现急是没有用的,草木会慢慢地开它们的花、结它们的果。没有经过日晒的瓜果不甜,如果你想享受自然的果实,就需要耐心,需要陪着它们在光阴里慢慢成熟。

与草木相处久了,你的脸上就慢慢有了草木的神情。何谓草木的神情?我认识一位水稻专家,他是农学博士,一年之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南方的稻田里。刚被农业大学录取的时候,他哭了:“我已经努力读书了,为什么还是去种田?”后来,他被分配到了水稻研究所,一辈子和水稻打交道。经过观察,我发现他的脸上有几个特点:一是黝黑,二是粗糙,三是似乎与流行脱节。看着他,我似乎明白了草木的神情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情。他从田间来,风啊、雨啊、霜啊,这是他熟悉的。他知道草木的一辈子有多长,明白周而复始、欣欣向荣是怎样的风景。

草木在大地上,大地是静的,草木是动的;草木生长,随风摇摆,而大地静止,亘古沉默。这一动一静,构成大地上的风景。人也是大地上的草木。人有脚,可以致四方。草木无脚,我们以为它们无法远足,可只要时机成熟,它们会比有脚的人走得更远。一粒种子,可以走到三千年以后,给它雨水、空气、阳光,它就可以穿破种壳,长出嫩芽。草木有本心,它们其实比人有更多的坚守与自信。它们可能比我们更有智慧、更坚强。

亲近草木吧!草木是我们更好的朋友。经年累月,人与草木相处久了,走在阳光下,内心就拥有更多从容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