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我的父亲

罗绍甫

我的父亲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不识字,兄妹五人,排行老三,村里的晚辈都叫他“三叔”。他已离开我们20年了,如果健在,今年九十有三。

听母亲说,父亲以前在许昌工作,是不少人羡慕的工人,生活上基本无忧。20世纪40年代初,为了生计,我的爷爷以一袋子高粱的价格,把我唯一的姑姑卖到百里以外的农村当了童养媳。后来,我的大伯、叔叔先后成家单过,撇下爷爷、奶奶在老房子里相依为命。爷爷、奶奶年岁已高,无劳动能力,生活一天不如一天,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一切,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再让爷爷、奶奶挨饿受罪,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父亲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农村老家扎根。

父亲在外闯荡了几十年,掌握了很多技术,木工活、打坯、烧窑,什么都会,是个“全把式”。村里总是有人找他干活,有钱了多少给些,没钱就算了。父亲、母亲还会做衣服,这在当时非常难得,可以说是三里五村独一家。耳濡目染,我上中学时便利用假期到集市上给父母做帮工,久而久之也学会了做衣服。做衣服是门技术,一来可以补贴家用,二来也多条吃饭的门路。当时,做一件衣服少则三五角,多则几元,没钱就先欠着,父亲从来不去要账,有的人都不在了也没还钱。为此,母亲没少埋怨,可父亲总是一句话:“急什么,有钱了他们肯定还。”

后来,家里渐渐有了我们兄妹七个,日子越过越紧巴。可是,我从没见父亲烦过,也没听他抱怨过。他常对我们说:“只要好好干,将来一切都会好起来。小孩子,读好书才是正事。”所以,在我们家,只要是上学的事就是头等大事。不管日子多不好过,父亲从不拖欠学费。记得上高三那年,由于学习紧张,我连着一个多月没回家。有一天,我正在上课,老师说有人找我。我正纳闷儿是谁,一抬头看见了站在教室外的父亲。看到我,父亲汗都没顾得上擦便说:“这段时间你一直没回家,你妈说让我来学校看看你。我带了袋面(那时候在学校里用面换饭票),再给你10元钱。你正长身体,别仔细,该花就花,家里你也别操心,都好着哩……”接过带着父亲体温的钱,我的眼睛瞬间模糊了。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直到倒下的那一刻还在地里耕作。这一倒下,他就再也没有起来。记得那年,我刚提拔,没享几天福的父亲就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一生最大的愧疚。

父亲,我多想再见您一面,哪怕是在梦里,听听您的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