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春秋楼

记忆的灵光

一和

人生就是过程。这个过程或许短暂,或许悠长;或许非凡,或许平凡。非凡的人生自不用提,或彪炳史册,或口碑相传;而平凡的人生,只能化为一缕轻烟,须臾之间消失于无形。

从人生的层面上讲,刘向阳老师的散文——《刘师傅的最后岁月》,书写的是一种平凡的人生。那么,这是怎样一个人?这又是怎样平凡的人生呢?

这个人叫刘桂枝,生于20世纪30年代,卒于2008年,曾经是许昌传动轴厂三车间的主任,也曾经是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延生的师傅。这个人干劲冲天,和工友们一起喊着“叮叮当叮叮当,穿裤衩赤脊梁,节约资金盖厂房”的口号,垒起8盘烘炉,建起一栋栋蓝砖红瓦的厂房,为公司腾飞、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人技术精湛,车床一旦到他手里,就如同野马遇到了驯马高手,即刻变得服服帖帖。这个人号召力强,再难完成的生产任务,只要他开一个会,一声令下,工人们马上就像打了鸡血似的玩命干。这个人甘当绿叶衬红花,被拍到沙滩上非但不妒忌、不失落,还感到十分骄傲,逢人便说“多亏我这个徒弟,要是没有他,这个厂恐怕早就没了”。这个人好吸烟且烟瘾极大,患老年痴呆症后常去村里的代销点买烟,拿张100元的大钞买盒10元的烟,不等找钱就走了。这个人生性好热闹、好讲排场,过66岁生日时执意在村里待了几十桌客,还邀人唱了3天大戏……由此可见,这是一位劳动者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平凡无奇、朴实无华的一生。

从人生的意义上讲,《刘师傅的最后岁月》书写的不单单是一种平凡的人生,而且是一种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我感兴趣的是,刘桂枝老人去世10多年后,和他交集并不多的刘向阳老师竟然能够想起他,还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略带感伤、韵味十足的散文。是什么触动了我市著名作家刘向阳老师?是记忆和感知。

文中有关刘桂枝老人晚景的描写非常动情。“输完液,他常常坐在别人给他搬的椅子上,望着马路对面的厂子,一动不动,就像一段呆木头。”“几十年后,疾病缠身的他,只能这样无助地坐着,一动不动地望着马路对面的厂子,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厂门、车间、办公楼……仿佛要把这一切都‘吃’进眼睛里,然后刻进心里,带走,永远地带走。”这两段描写最终化成了让人怦然心动的一句话——“刘师傅把自己望成了一尊塑像”。或许,正是老年痴呆症患者——刘桂枝老人目光中的“痴”和“呆”触动了刘向阳老师记忆中的那根弦,让他想起了千千万万个悄然老去的“刘师傅”。或许,正是这“一尊塑像”面对的方向让刘向阳老师看到了“刘师傅”们心中业已逝去的“诗和远方”。

毋庸置疑,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个厂,他(们)爱这个厂胜过一切。同时,这篇散文写的又是记忆,还是双重记忆——刘向阳老师有关刘师傅的记忆,刘师傅有关工厂岁月的记忆。“一尊塑像”既是记忆的载体,又是记忆的焦点。“刘师傅把自己望成了一尊塑像。”因为这“一尊塑像”,刘向阳老师感受到了“刘师傅”们对工厂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感受到了“刘师傅”们最后岁月中的落寞、不舍和留恋。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超越了儿女情长的大爱,也是一种平凡却难能可贵的人生。

散文有大小之分。在我看来,《刘师傅的最后岁月》尽管篇幅不长,却不失为一篇具有大情怀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