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身在乡野有美名

——记襄城县乡村医生曹子法

本报记者 李建山

古人云:医者仁术。其寓意就是行医者要有仁德之心,怀着仁德之心去医治他人。襄城县库庄镇李树村70岁的乡村医生曹子法就是这样的人。

从医50多年来,曹子法俯下身子,扎根农村,把乡邻当亲人,把病人当亲人,用一片真心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加上患者口口相传,让他成为全省知名的良医典范。

1968年,曹子法初中毕业后,回村当赤脚医生。当时全县的医院都没有精神病科室,甚至没有精神病医生,致使一些精神病人因就医不便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曹子法在认真做好农村卫生防疫工作的同时,开始多方学习医学基础理论和精神病医疗知识:通过在县卫生专科学校学习培训,系统掌握了医疗基础知识;通过在县医院跟班学习实践,接触到了多种病例,掌握了基本的医疗技术,积累了临床经验;通过坚持订阅医疗杂志,不断学习全国著名医生的医疗论著和医疗经验;通过坚持护送重症精神病患者去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治疗,向精神病专家咨询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日积月累的潜心学习,曹子法治疗精神病的水平大大提高,先后考取了赤脚医生证、行医资格证和乡村医生证,并当选为襄城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和许昌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专业委员。

在曹子法的文件柜里和案头上,存放着210多本60余万字的病历。这不仅是他用心理和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愈4000余例精神病患者的真实记录,也是他50多年呕心沥血、潜心钻研的宝贵财富。采访时,记者遇到了陪妻子前来复诊的平顶山市郏县长桥乡农民闫斌(化名)。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2月妻子产后患上抑郁症,跑了多家大医院疗效都不明显,后来慕名找到曹子法求治,没想到短短5个多月下来,花费不到2000元就基本痊愈了。“我们全家都打心眼儿里感谢曹大夫,要是没有他,真不知道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这个38岁的憨厚汉子一个劲儿地请求记者,要好好宣传一下自己心目中“医德最好、医术精湛”的好大夫。

都说医患关系复杂难处,但在曹子法这儿却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和谐景象。襄城县茨沟乡张庄村71岁的杨耀东(化名)老人曾患抑郁症,一度有较为严重的悲观厌世倾向。“遇到曹大夫是我此生一大幸事!”通过曹子法的精心治疗,杨耀东不仅抑郁症得以痊愈,两人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兄弟。“杨老哥”遇到了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曹老弟”聊聊天、谈谈心。“有一次我拿了药,临别时说要去外地看儿子,曹大夫就坚持自己开车把我送到了汽车站,你说这样的好大夫哪儿找去!”和杨耀东一样,每位找曹子法治疗的病人,不仅能在他这里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还免收针灸费、电疗费、诊断费等,特困患者则全部免费治疗。仅这些,曹子法就累计为患者减免各种诊疗费用40多万元。

2018年,曹子法作为特聘专家到襄城县树青医院坐诊,同样学医的儿子曹可则从年近古稀的父亲手中接过了李树村卫生室负责人的担子。“作为执业医师,我或许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但选择了子承父业,一方面是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一方面是有感于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看到“80后”的曹可像自己一样坚守在村里为乡亲们服务,曹子法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