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小康路上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鄢陵县积极探索特殊贫困群体保障兜底新模式

本报记者 徐民府 杨红卫 冯子健 通讯员 郑法魁

近日,肢体残疾的鄢陵县只乐镇安赵村村民赵子文住进了县怡康苑托养中心,随后,工作人员发现老人患有脓毒血症,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医护人员与老人家属电话沟通后,及时将老人送入县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

赵子文是鄢陵县特殊贫困群体保障兜底的受益者之一。今年以来,该县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精神智障患者等特殊贫困群体,探索实践了集中供养、集中托养、特殊疗养、居家养老四种模式,找到了“兜底去哪儿”的路径,保障特困群体生产生活,强力推进精准脱贫,为特殊贫困群众编织一道健康幸福“保障网”。

建立四种模式 探索兜底途径

特殊贫困群众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鄢陵县在深入排查摸底的基础上,针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257户3570人中的484名特殊贫困群众,因户因人施策进行保障兜底,切实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

实施集中供养模式,主要以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为服务对象,此类人员为独居老人,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一方面,该县对10个镇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公建公营模式,政府投入资金358万元升级改造陈化店镇、只乐镇2个镇敬老院,现已投入使用;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吸纳民间资本2700多万元,对马栏镇、张桥镇、大马镇等8个镇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目前,2家敬老院已完成改造,剩余6家正在有序推进。另一方面,该县对于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最大限度地争取此类对象入住镇敬老院。

实施集中托养模式,主要以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为服务对象,这类人员属于无产可扶、无业可就、无力脱贫的群体。针对这类人员,该县通过与县中心医院、镇卫生院合作,建立怡康苑及只乐镇、陈化店镇3家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实现其生活、就医“一站式”服务,从而达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脱贫一家人”的目标。目前,该县已集中托养106人。

实施特殊疗养模式,主要以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精神障碍人员为服务对象,这类人员普遍存在看病难、管控难的问题,只有专业精神病医院才能对其进行有效治疗和管控。该县计划对全县12名重度贫困精神病患者,依托马坊镇、南坞镇精神病医院进行集中供养,目前已与2家精神病医院达成贫困精神病人托养协议。

实施居家养老模式,主要以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不愿意到托养中心、敬老院等机构入住的分散供养和重病重残人员为服务对象,此类人员生活不能自理,但有亲属、近亲属照顾。该县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在确保此类人员相关政策“应享尽享”的前提下,明确生活质量标准,签订协议约定,实施居家养老保障兜底。同时,注重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功能和老年协会作用,组织爱心人士、亲朋邻里、健康老人等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进行结对帮扶,互助养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严把四个关口 提升管理水平

如何严把关口,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事关脱贫攻坚的成败。“我们按照程序标准,严把‘四个关口’,精准识别入住的特殊贫困群体,严格监管服务机构,切实为贫困群体提供可靠保障。”鄢陵县扶贫办负责人表示。

鄢陵县一是严把精准入住关,围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重度残疾人,建立“户申请、村申报、乡审批、县备案”和公示公告制度,分类制定了托养入住程序、标准和流程。二是严把托养条件关,从经营资质、人员配备、硬件设施、服务质量、运营规范等方面,对参与保障兜底的重度贫困残疾人托养中心、乡镇敬老院、社会养老机构进行考量测评,择优选取具有一定规模、设施设备齐全、医护队伍专业、安全管理规范的机构,承担特殊贫困群体集中托养供养工作。 三是严把医疗服务关,入住时对托养人员进行全面体检,建立一人一档健康档案,配备专业医护团队,实施动态化管理。建立医护人员定期巡查制度,发现入住人员身体异常时立即启动医疗服务预案,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保证生命健康安全。四是严把安全监管关,建立值班值守、夜间巡查、出入登记、食品检查、消防安全等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整合四项资源 确保脱贫成效

有效整合资源,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鄢陵县从医疗、资金、保险等各领域入手,整合各项资源,积极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整合医疗托养资源。该县依托县中心医院和镇卫生院,建立怡康苑和陈化店镇、只乐镇等3个托养中心,借助优质的医护人才、医疗设备、基础设施等医疗资源,为托养人员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托养服务。

整合政策资金资源。该县统筹贫困群众特困供养金、低保金、残疾人两项补贴、阳光家园、医保基金等政策性资金,县财政列支180万元专项资金运用到集中托养的特殊贫困群体项目上,实现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怡康苑作为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企业,县政府为该企业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560万元投入二期项目建设,新增床位780张,为实施集中托养打造了优良载体。

整合金融保险资源。2017年以来,鄢陵县财政投入271.16万元资金,为全县贫困人口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今年,该县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保障兜底贫困户保险制度和服务险种,有效降低贫困家庭因病、因意外伤害等因素造成贫困程度加重或脱贫后返贫的风险。

整合社会养老资源。该县积极动员社会养老机构参与全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托养工作,壮大保障兜底规模。对望田镇会勤养老中心、张桥镇和寨村托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进行排查登记,组织各镇村养老院、托老点灵活采用集中供养、日间照料等办法,积极推进贫困老年人供养保障兜底工作。

健全四项机制 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做到常态化、长效化。”鄢陵县在长效化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效果。

第一,不断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政府领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的原则,建立由县委副书记牵头的全县特殊贫困群体保障兜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全县保障兜底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第二,健全托养动态管理制度,对符合条件且有意愿集中托养的人员,开辟入住绿色通道,实现当日申请、当日申报、当日审批、当日入住。对因个人或家庭原因不愿意进行集中托养的人员,托养中心在收到申请的当日,办齐离院手续,转交监护人。

第三,健全多方关爱照护制度,依托县慈善总会,设立亲情关爱基金,由托养中心与托养对象监护人约定“亲情联络协议”,其亲属每周要至少探望一次,慈善总会对其监护人每月发放200元至400元亲情关爱资金,用于补贴探望产生的交通、食宿等支出。

第四,健全管理运营制度,督促指导各托养中心和机构建立安全防范、定期体检、应急处置等一系列管理运营制度,强化制度保障,规范托养中心管理运营方式,促进托养中心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运营高效。

“今日的花都大地,精准扶贫如火如荼,奋力攻坚足音铿锵,我们将始终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管理,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在小康路上绝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让全县人民共享幸福健康的新时代好生活!”鄢陵县委书记尹二军对脱贫攻坚工作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