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曾几何时,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不优等问题困扰着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2017年,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力求通过推进“2115”建设提升计划,使我市基础教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三年来,我市各个部门通力配合,把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摆到高位,建立健全机制,实施完善得力的措施,营造浓厚的“攻坚”氛围。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全市“三年攻坚”计划安排的315个教育建设项目,已竣工投用278个,竣工投用率达88.25%。
许昌教育已经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补短板、强基础,我市力推“三年攻坚”
强力推进“2115”建设提升计划,使我市基础教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8月21日上午,许昌高中八一路校区内,高一新生报到工作已经开始。一张张稚气的面庞,在绵绵秋雨中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等待他们的,将是三年全新的高中生活。许昌高中北校区由许昌学院老校区改建而来,改建后拥有实验楼1栋、教学楼2栋、图书馆1栋、餐厅1栋、学生公寓楼4栋,设置有32个班,可容纳1600名学生。
与此同时,家住东城区新东街的徐丽霞大娘,正在商场里为孙子置办学习用品。她的孙子在市新东街学校成功报名,9月开学后就是一名一年级小学生了。市新东街学校位于新东街以北、魏武大道以东,占地49亩,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概算投资5000万元,设计为6个年级36个教学班。该校建设标准高、设施功能全,设教学楼、综合楼、学生餐厅、宿舍楼、标准化运动场等。
重点高中有了新校区,教学规模扩大了;小学建在家门口,孩子能就近入学了,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我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的开展。
曾几何时,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不优等问题严重困扰着许昌教育的发展。2016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的工作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多方借鉴、反复论证,市委、市政府于2017年2月印发了《许昌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2017-2019年)》(许发〔2017〕9号),并成立了高规格的指挥部。
2017年2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许昌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动员会,拉开了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的帷幕。许昌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显示,全市拟用三年时间,投资100亿元,重点实施“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扩容、高中教育提升、民办教育创新和教育质量创优”五大工程,着力实现我市基础教育的全面提升。
我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强力推进“2115”建设提升计划,即:到2019年底,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不低于200所(其中,中心城区新建30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不低于100所(其中,中心城区新建50所),重点打造10所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含3所市直公办高中),创建50所精品学校。力争用3年时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在全省率先普及学前教育;城市中小学平均班额达到56人以下,率先解决“入学难、大班额”问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互联网+”智慧教育体系,使我市基础教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高规格、严标准,精准施策推进攻坚
工作站位高、机制健全,措施完善得当,工作推进氛围浓厚
8月21日上午,绵绵秋雨给许昌城披上了一层迷蒙之色。东城区创业大厦21楼,于东恩正站在一张许昌市城区地图前,仔细地观看、思量,不时还会在地图上勾画。这里是市教育局攻坚办的办公室,于东恩是这里的负责人。周围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图表。
“墙上的地图,标注着3年来我们已经建成、正在建设或还未动工的中小学,图表则是我们设立的工作台账!”于东恩说,为保障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顺利推进,市委、市政府将其纳入中心工作,建立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措施,强化督导考评,着力目标落实。
我市把该项工作摆到了很高的位置,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指挥部,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指挥长,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以领导机构的高规格彰显攻坚工作的高摆位。指挥部建立了指挥长办公会议、双周工作例会、领导联系县(市、区)、督导、考核、通报、责任追究等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定期督导检查,每季度组织考核,对各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推进不力的进行通报整改。指挥部将攻坚任务细化分解成46项,分别由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承担,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为推进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我市采取了完善且有力的措施。攻坚办督促各县(市、区)将全部建设项目制定推进台账,形象进度细化到月,工作责任明确到人,统一格式制作版面张贴上墙,每月根据督导情况粘贴进度标记,全市项目推进一目了然。指挥部成立3个督导组,定期不定期到分包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督导组每月进行一次专项督导,统计推进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每个季度进行一次项目考核,采取形象进度现场拍照、现场登记等形式,对每个项目建档立卡,并根据考核情况对各县(市、区)进行计分排名。同时,对考核结果及时通报,督促整改。截至目前,共印发考核结果通报6期,督查督办通报11期,有效督促各县(市、区)对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整改。
我市还为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开展了高规格的观摩交流活动。市委、市政府先后于2017年8月、2018年7月两次组织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项目观摩活动,由市委副书记带队,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全程参加,9个县(市、区)观摩结束后,随即召开工作推进会。通过观摩点评、经验交流和表态发言等形式,促进攻坚任务的全面落实。市教育局也多次组织全市教育系统观摩点评活动,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观摩和评议评价等形式,全面了解各县(市、区)攻坚工作推进情况,展示推广项目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发现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通过项目观摩,促进了县(市、区)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提高,掀起了在项目建设方面各县市区之间的比学赶帮热潮。
硕果累累,攻坚工作见成效
315个建设项目已竣工投用278个,累计增加学位16万个
清潩河许都桥东,许都路小学崭新的校舍伫立在清潩河边。其仿古式样的教学楼庄沉稳大气,与旁边的许都大剧院、许昌博物馆相得益彰。今年9月,许都路小学已正式投用,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小主人”。
许都路小学位于许都路以北、三里桥街以西,是在许昌监狱搬迁后的旧址上新建的。它的占地面积为36006平方米,学校规模为30个班,建成后可有力解决该区域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许都路小学的兴建,是我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取得成效的明证!”于东恩介绍,近三年来,我市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提升,全市基础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8月底,全市“三年攻坚”计划安排的315个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212个,幼儿园103个),已竣工投用278个,竣工投用率88.25%,累计增加学位160120个,学位形成率78.1%。剩余的37个项目中,有23个正在建设,14个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作成效的取得,得益于相关部门对五大工程的深入实施。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公益普惠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率和普惠园覆盖率。
推进学前融合教育试点项目实施,有5所幼儿园被省厅确定为学前融合教育试点,为残疾适龄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入园机会。
实施名园带动,先后有120所幼儿园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薄弱园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明显提升。目前,我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高于全省90%的平均水平。
积极开展食育课程研究和推广工作,我市被确定为省幼教食育试点,2所幼儿园被确定为“河南食育推广基地”;有48所幼儿园被确定为“百城千园·家园共育工程”项目试点园。有2所幼儿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园、5所幼儿园被评为市级示范园。
实施义务教育扩容工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市以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项目建设为统领,按照“老城扩容、新区发展、农村提质”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统筹“全面改薄”、城镇扩容和消除大班额等专项规划,全面优化中小学布局,切实解决城市学校入学难、大班额和农村学校条件差、不均衡的问题。
在中心城区和县(市)老城区,我市采取“腾建并举”的方式,将教育资源、老城区机关单位迁转、腾退场所优先用于教育,缓解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学校不达标问题。
在新城区和城市郊区,我市采取新建学校的方式拉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服务城市化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区先后有20多所学校先后建成投用,大大缓解了“入学难、大班额”问题。
在农村,我市以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小规模学校整合为抓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018年底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国家三部委提出“20条底线”要求。
2018年,全市1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2017--2018两年压减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51所,农村义务教育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实施高中教育提升工程,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教基〔2017〕1号),制定《许昌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实施方案(2017-2020年)》,明确攻坚建设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推进项目建设,改善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截至2018年底,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均全部达到省一类标准;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2017年,许昌高中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多样化发展示范校,排名全省第9位。
积极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进招生录取办法,充分发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许昌市被教育部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
实施民办教育创新工程,不断优化教育结构
2017年以来,全市新建民办学校21所,完成投资12.85亿元。为整体提升民办教育办学水平,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名校来许办学,如:河南省实验学校许昌中学、北大公学禹州国际学校采取引进管理团队和管理模式进行办学;襄城县清华园学校、郑州国庆中学鄢陵县花都学校采取直接入住的形式进行办学;长葛市求实学校采取联合联办的形式进行办学;示范区引进上海同济大学存志附属学校对该区实验学校进行托管。这些知名学校的加入,为我市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人们评判教育优劣的“硬指标”。然而,提高质量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此,市教育局的决策管理者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对于教学质量,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们一定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胆气,把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深层次原因挖出来,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持之以恒、多措并举抓质量。”市教育局局长杨钧安在不同场合多次谈起关于质量的话题。
于是,一系列促质量、提质量的实招儿、硬招儿陆续出现在校园里、课堂上……
向课改教改要质量,各学校纷纷推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紧凑高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全面发展的“助推器”。
向教研科研要质量,市教育局专门印发《许昌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规范》,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及日常教研活动诸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内部的学科教研、集体备课与定期举办的区域和全市性教研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向教师队伍要质量,组建近200个全国教育名家和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全市6万多名教师参加岗位继续教育培训,首批近3000名教师参加业务比优考试,校长和老师们也重返课堂、重返考场,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掌握最优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大大提升。
向管理要质量,围绕“实力校园、活力校园、魅力校园、智慧校园、幸福校园、示范校园”建设,深入开展“精品学校”创建活动,引导学校抓管理、抓质量,逐步实现“硬件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教学现代化、办学特色化、质量一流化”发展目标,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培育33所“精品学校”,着力打造名校集群。
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550万元,颁发“市长教育质量奖”。当老师们从市领导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杯、奖牌时,广大教师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更增添了教育工作者对提升教育质量的满满信心和坚定决心。
201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教育改革创新工作。2018年11月,又出台了《许昌市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形成了教育改革发展“1+1+6”的综合保障体系。在2019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我市作了题为《争当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排头兵》的典型发言。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借鉴教师招聘的“许昌模式”。改革创新已成为许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更在成为许昌教育特色的新名片。
“2019年是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收官之年,也是深化综合改革、强化质量提升的重要一年!”杨钧安说。回顾过去,成绩喜人,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将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快速提升,使我市的教育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相协调,与城市功能布局定位相衔接,形成“体系完备、布局合理、发展规范、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新格局。
(本版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