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妙玉,金陵十二钗之一。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如果硬要拉到一块儿,媒介只有一个:妙玉的茶具是瓷的。
可在《红楼梦》“品茶栊翠庵”这一节中,并没有说妙玉的茶具是钧瓷。那么,遇见钧瓷,我怎么会想起妙玉呢?
理由一:精品
瓷,中国的符号。钧瓷,因“黄金有价钧无价”,自然是符号中的精品。那似画非画的自然美,那似玉非玉的莹润美,那风景藏于釉面的透视美,那似玛瑙与青玉交融的乳光美,那像紫葡萄与红珊瑚交叉的立体美,给人诗一般的遐想和鬼斧神工的感受。当然,钧瓷还有因釉内硅量过高和胎釉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开片美。
这些美,难道承当不起精品一词吗?
是的,如果“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让钧瓷平添了一层神秘,那么,对光波选择性吸收和选择性反射的釉层,则让钧瓷呈现出润(釉质有玉的温润)、活(釉面有动感)、变(釉面有五彩渗透之变)、境(釉面常形成意境图)的独特美。
正是为了追求这些美,宋代钧官窑烧制的皇家贡品,只求精美,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于是,有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这远远不是精品可以形容的。
再看妙玉。妙玉作为主角出场是在“品茶栊翠庵”一节。妙玉一出场,就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茶具是精品,她的茶是精品,她的水是精品,她本人也是精品。她奉与贾母的,是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着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精品吧。而给贾母随行人员用的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也是精品。在耳房内吃“梯己茶”,妙玉给宝钗用的是“瓠爮斝”,给黛玉用的是“点犀盉”,都是大有来头的古玩珍藏,精品吧。而给宝玉用的是她常日吃茶自用的“绿玉斗”,是整个贾府也未必找得出的,更是精品吧。
而妙玉本人,表面上看只是一位带发修行的尼姑,却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居第六位,比凤姐还靠前。何也?因为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也是精品吧。
理由二:高冷
钧瓷的高冷,源于宋朝。一个典故说,宋朝一位皇帝赏赐凯旋的将军们,没有封良田美宅,也没有赏金银珠宝,而是给了每人一尊散发着瑰丽色彩的钧瓷。被赏者觉得比得了万贯金银还有面子。这种范儿,高冷吧!
是的,从宋钧“只能皇家御用,不准流入民间”看,它是高冷的;从“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看,它是高冷的;从烧制结果“十窑九不成”看,它是高冷的;从“钧无双”看,它是高冷的;从亚洲博鳌论坛国礼多由钧瓷担纲看,它是高冷的;从其常常跻身领导人出访的礼品单看,它是高冷的;从现在动辄几万元、几十万元一尊珍品,你“买与不买它都在那里”看,它越来越高冷。
而妙玉,出身仕宦人家,既有博学聪颖之慧,又有倾国倾城之貌,只因身体不好皈依佛门,小小年纪便吃斋念佛,所以为人孤僻,孤芳自赏,不与俗人多说一句话,这不是高冷吗?那玉一样的性格,容不得一丝杂质,即使青灯古卷,也不随波逐流,这不是高冷吗?贾母等品茶完毕,宝玉叫几个下人打水来洗地,妙玉则只让水搁在门外不让进门,这不是高冷吗?而刘姥姥用过一次的杯子,即使不是凡品也宁可不要,这不是高冷吗?本就清高的黛玉,被妙玉批评“连水也尝不出来”,这不是高冷吗?
这种高冷,在妙玉与黛玉、湘云联句中得到进一步注解。那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冷得叫人心疼。是的,严严佛门隔绝了彩绣霓裳,却掩不住妙玉诗礼翰墨的教养;清风孤影远离了白玉为堂,却吹不散妙玉侯门艳质的芬芳。
如今有些女明星,自以为长相不错,有几个追求者,就模仿妙玉的高冷,只能算东施效颦。没有大家闺秀的出身,没有诗、琴、茶、花的书卷气,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只是热衷于物欲享受、香车宝马,怎能做到神似妙玉?
妙玉的高冷,不是故作姿态,而是出身决定的,才华决定的,眼界决定的。虽因自幼体弱大隐于庙,可她因精神世界丰富,自能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自能享受尊严在出世中不受亵渎。所以,她见不得刘姥姥在权贵面前低声下气、被人取乐,见不得官商界一些扭曲人性、媚上倨下的嘴脸。所以,她的才,她的貌,她的灵,她的冷,让她成了一首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一片不染俗间尘污的雪。
而钧瓷,在精品难求、价格攀升、曲高和寡之时,不也像妙玉一样,步入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高冷中吗?
理由三:烦琐
先看钧瓷。外观精美、窑变神秘的钧瓷,从一把泥到一尊熠熠生辉的珍品,要经历大大小小七十多道工序的凤凰涅槃。
大的浴火历练有四关:选料、成型、施釉、烧成。每一关又有许多步骤。仅选料关就要经过粉碎、研磨、去杂质、水处理、坯料配方、坯泥制备等多个环节。至于成型、施釉、烧成关,因环节太多不便一一列举。这不是烦琐是什么?
再看妙玉。贾母客气地说只吃一杯茶就走,却又挑剔茶又讲究水。妙玉不但选了符合贾母的“老君眉”,还用了旧年蠲的雨水,烦琐吧。在耳房里单独与宝、黛、钗喝“梯己茶”时,妙玉又拿出了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在风炉上扇滚,另泡一壶茶,烦琐吧。收集雪水本就不易,收集梅花上的雪,又烦琐到何种程度?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品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这份烦琐,已经不单单是讲究与奢华了,更有一种尊重、一种暖心在里面。
行文至此,我想起于丹在台湾王先生家吃的一碗牛肉面。为了这碗面,王先生提前两天炒好酸菜,用冰糖焖着。等于丹到的前一天晚上,王先生开始熬牛骨汤,用小火炖牛筋。于丹进门前一个小时,王先生才开始炖牛肉。于丹喝第二杯咖啡时,王先生开始下面条。简单的一碗牛肉面,下了这么多功夫,能不好吃吗?
是的,烦琐,是一种讲究,一种工夫,一种匠心,一种追求完美的境界!
做什么东西,只要沾了烦琐二字,没有不好的。比如,那裁剪与针脚都极为考究的旗袍,那发烧音响中不计成本的设计、用料与精工,还有《舌尖上的中国》里动辄几十道工序的美食,无一不因烦琐而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