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厚重文化

五十年笔耕初心不改 潜心创作为时代立碑

人物简介:齐飞,河南禹州人,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第九届河南省政协常委、省文联副主席(兼)、省剧协副主席、许昌市政协副主席,1995年被确定为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津贴至今;1998年获首届“香玉杯”艺术奖;2001年入选“河南文艺十佳”;2002年被评为河南省新闻人物;2004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表彰为“德艺双馨艺术家”;2012年,被推选为“许昌市十大城市品牌”;2014年,受聘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其代表作《倒霉大叔的婚事》,被誉为继《朝阳沟》之后的又一个现代戏里程碑而叫响全国,从1984年至今久演不衰,获“曹禺戏剧奖”;同名电影获全国优秀戏曲影片奖(政府奖),同名戏曲电视剧获全国“长城杯”一等奖。此后,他创作了《清明雨》《王家湾的当家人》《七品青莲》《中原警事》《燕振昌》《撼天情》等30多部大型现代戏、影视剧和《狗娃与黑妞》等100多部小品。其中,《七品青莲》《燕振昌》《撼天情》等戏剧作品获得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七品青莲》还获第四届黄河戏剧节金奖,《中原警事》获第五届黄河戏剧节特别奖、全国公安系统“金盾艺术奖”。其创作的广播剧《倔老汉与叫驴的故事》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的相声《劝驴》获全国相声大奖赛二等奖。 齐飞近影 王增阳 摄

齐飞

我是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走进了小学校门,是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成长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屈指算来,我从事戏剧创作已整整50个年头了。由于我出生在城市贫民之家,贫穷的生活使我过早地辍学考进了剧团工作,过早地融入社会,深知新中国诞生的不易。童年时的三年农村生活,在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土地的种子。故而在我从事文艺创作之初,就把创作方向选定了农村和农民。要实现这一创作目标,也只能是现代题材,也就是现代戏的创作。

多年来,也确实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几十年倾情于现代戏创作?我很坦诚地告诉他们,现代戏最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百姓,最能打动观众,也最能讴歌时代、讴歌祖国、讴歌党和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总之一句话,写现代戏就是为时代立碑。写好写不好是水平问题,写不写是责任问题。所以,我坚持把现代戏创作当作自己一生的责任和使命来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确,要想写出好作品,只有一条路,就是深入生活。只有走进生活深处,在生活中发现闪光的火花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深受百姓欢迎的作品。回看自己50年来创作的20多部现代戏和《梨园春》播出我的200多部小品及一些影视作品,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来的。

还从观众所熟悉的现代戏《倒霉大叔的婚事》说起。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如春风吹绿祖国大地,冰河解冻,万物复苏。贫穷落后的农村沸腾了,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于是就涌现出了如戏中常倒霉(常有福)一样心地善良、勤劳智慧、敢于冒尖致富的能人,展示自己在改革大潮中搏风击浪的风采和农村变革的现实。于是,就有了剧中常有福“春风吹得人心醉”的第一句唱词,就有了通过婚事写农民观念的转变,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光彩来。正是由于人物从生活中来,生活气息才浓郁,人物语言才生动,故事才有趣,戏才有了生命力。该剧一经上演即引起轰动,从许昌演进省,而又演进京,进了人民大会堂,又进了中南海,在北京演出一个月场场爆满轰动京华,受到文化部的通令嘉奖。该剧至今已演出30多年6000多场,去年该剧原班人马再度进京演出,效果不减当年。该剧今年两度在全省调演,依然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该剧之后我又为市豫剧团创作了《王家湾的当家人》《清明雨》,使许昌市豫剧团成为全国编演现代戏的15个优秀院团之一而名扬全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承担以文论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所以,一部好的现代戏,就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滋润心灵,陶冶情操。

我这样强调现代戏的创作,绝非菲薄和排斥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故事剧的创作,也并非我不会写历史剧。农村有一句话是“会推磨就会推碾”。我在2000年就创作了《魂断上河图》,由省豫剧一团演出并参加了省戏剧大赛。去年,我创作了两部新编历史故事剧,一部是《中牟令》,另一部是《绿波楼》,都参加了省戏剧大赛并获大奖;还创作了40集电视连续剧《曹操》。现代戏、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故事剧永远是戏曲繁荣发展的基石,只不过我个人坚持认为现代戏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也是戏曲本身发展的需要,仅我这10年来创作的《七品青莲》《中原警事》《天山人家》《燕振昌》《撼天情》《吉鸿昌》《铁血壮士》和戏曲电影《金风湾的笑声》等10部作品的上演和在全省巡演的社会反响就是佐证。其中《燕振昌》《撼天情》一年之内都在京城上演且反响强烈,《七品青莲》《燕振昌》《撼天情》三部剧作都在省戏剧赛事中获奖,并连续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五颜六色的回忆,永远属于消逝的昨天。丰富多彩的梦想,实现在奋斗的今天。

回首50年的创作之路,充满着辛酸也品尝过甘甜,攀上过高峰也曾无端地摔个半死不活。曲曲折折人生路,风风雨雨几十年啊!所幸的是我常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切,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一切,从容不迫地去应对一切,恪守认真做人、诚恳待人、热心助人的人生信条,崇尚“先有人品、后有作品”。

我坚持,作品与时代同步,艺术与人民同心。

我坚信,幸福是不停地追随美好的理想,奋斗是踏实地去走自己的道路,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继续深入基层,贴近百姓,用心、用情去写,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