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许昌智造

我省公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我市上榜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本报讯(记者 王培钦)9月17日,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我省公布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我市共有7个项目上榜。上榜数量仅次于郑州市,位居全省第二。

这7个项目分别是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布式制造现场状态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项目,纪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纪年运维——配用电远程智能运维服务平台,河南金宏印业有限公司的信息物理系统在印刷包装行业中的应用,万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互联网+”面食加工机械智能化控制技术,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的西继迅达电梯云平台(eCloud),许昌智能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能源综合监管平台解决方案,以及许昌许继配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订单驱动的产供销协同能力建设。

据了解,为发挥试点示范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技术、模式、业态等创新和应用示范,按照有关要求,我省开展了2019年国家和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此次试点示范项目申报主要围绕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聚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服务、工业电子商务、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等方向,遴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为了顺应时势,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2018年6月,市政府制订了《许昌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许昌制造”向“许昌智造”转变。《计划》提出,到2020年,我市将建设70条智能化示范生产线、20个智能车间、10个智能工厂、1个智能化示范园区。

全市将新增使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重点企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200台;广泛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大力推动“机器人示范应用倍增工程”,围绕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超硬材料及制品等行业,在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工艺要求严的关键岗位,以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替代人工生产,到2020年示范应用工业机器人将在3000台以上。

我市将推动生产线全流程数字化,实现线上链接,支持企业从部分环节单台机器人应用向整条生产线自动化改造、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改造发展,实施“机联网”“厂联网”等以智能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到2020年建设70条智能化示范生产线。

我市将支持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信息传递、智能分析和决策反馈等,建设智能车间;引导企业针对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存储、服务等环节,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智能管理和决定,建设智能工厂;2018—2020年,每年滚动建设7个省级智能车间、3个省级智能工厂。

我市还将围绕电力装备、再生金属及制品、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及制品、电梯、食品及冷链、发制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智能化示范园区,在产业集聚区内,建设集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动企业生产运营、园区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