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伟
孩提时,父亲常给我讲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记忆最深刻的是那里有个宝塔,日夜散发着光芒,照耀着全中国。后来,我看到了图片上的宝塔,兴奋地拿到学校与小伙伴们分享。潜移默化中,延安成了我心中的圣地,我期盼着有一天亲自去看一看。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已年过半百,去延安看一看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
今年,儿子去西安读研究生,我们一家三口商量好自驾出行,去看看壶口瀑布、南泥湾、延安,最后到学校报到,沿途亲身感受一下祖国的发展,也让儿子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接受一下革命教育和洗礼。就这样,我们愉快地开启了“朝圣”之旅。
我们从许昌出发,一路走高速公路,从平原到丘陵,跨越南水北调总干渠、伊洛河、黄河,远远地看到了小浪底水利工程。随着一步一步接近壶口瀑布,我似乎听到了黄河这条母亲河的心跳声。一路上,我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起起伏伏满眼都是青山绿水,高高低低触目皆是美丽的城市村镇,高速公路仿佛没有尽头……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之美、发展之快。
我们在山西吉县壶口站下了高速公路,沿着黄河东岸的荣兰线前行,黄河水一路打着黄色的旋涡向南流。我们经七郎窝黄河桥来到陕西一侧,向上3公里就是壶口瀑布了。我们沿着河西岸慢慢欣赏,壶口上河面宽阔,到了下面突然收窄,河水下泄,砸入壶中,顿时涛声震耳,翻卷的浪花在空中化作蒙蒙细雨,轻轻地落在人身上,带来一丝凉凉的快意。晋陕两侧的观景台上人潮涌动,空中观光直升机盘旋轰鸣着,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呼朋引伴,手机、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想找一个好点儿的拍照位置往往需要抢或排队。我耳旁仿佛响起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的旋律,脑海中清晰浮现出伫立在壶口瀑布前沉思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身影。他的《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挥舞着大刀长矛奔赴抗日前线,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保家卫国……想着想着,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当晚我们宿在宜川县城,一夜大雨。因为多条道路在拓宽升级,第二天早上行车不太通畅,可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驶上了去南泥湾的道路。道路不算宽广,可路况很好,车辆也不多,我们不紧不慢地前行。道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果树,有苹果,有红果,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车载广播中传来充满磁性的声音:“世界上每7个苹果,就有1个是陕西的;每3个猕猴桃,就有1个是陕西的;每3杯苹果汁,就有1杯是陕西的……”我虽然不是陕西人,听着也生出一种自豪感。
在没有踏上黄土高原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停留在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几十年后,“黄”早已被勤劳的陕北人民用汗水覆盖了,黄土高原被“绿”主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上这个季节满眼都是红的、黄的果实,不正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70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吗?时不时映入眼帘的白杨树,像哨兵一样傲然挺立,直指蓝天,我瞬间对《白杨礼赞》有了更深的领悟。白杨树的质朴、坚强、百折不挠,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吗?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南泥湾到了,广场上由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巨型红色雕塑是那么耀眼。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的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时至今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南泥湾精神,依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
离延安城不到50公里了,马上就能看到宝塔山了!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满身的疲惫一扫而空。进入延安市区,车辆逐渐增多,道路拥堵起来。感觉走了很长时间,我们才来到宝塔山下。停车、买票,我们缓缓地拾级而上,我要一步一步地接近宝塔,要把它刻到心里。
宝塔山上宝塔耸立,宝塔山下延河东流。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毛泽东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3年。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在这里,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鼓舞了全国的抗战士气;在这里,延安整风运动锻炼和培育了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里,毛泽东带领中央机关与国民党反动派的25万军队周旋……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和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
登上宝塔山,俯瞰今天的延安城是如此美丽。当年的革命老区延安如今已实现全面脱贫,宽广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大街上人流摩肩接踵,两旁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我们在延河边漫步,欣赏着“实事求是”“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摩崖石刻,移步杨家岭、枣园,探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聆听他们的教诲……
带着无限眷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