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大胆创新出亮点

本报讯(记者 王增阳)在去年4月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后,我市坚持把创建作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的重大机遇、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抓手和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达到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数字服务效果显现、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的目标。截至目前,34项标准已达标23项,达标率67.6%,103项指标已达标70项,达标率68%,总体创建目标预计2020年3月底前全部达到。

针对短板,结合实际,我市着力在服务供给、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发展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创建工作中形成了一批许昌特色、许昌亮点。

在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中,我市在坚持“四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文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系统网络化、管理运行一体化)、“四统一”(资源统一调配、人员统一培训、服务统一规范、绩效统一考评)的基础上,着力依据乡土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分馆。我市出台了《关于建设特色文化分馆的实施方案》,要求县、乡、村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参照戏曲、曲艺、音乐、舞蹈、体育、武术、书画、特色活动等基本分类,按照“一县多品”“一镇多品”“一村一品”的要求,建设特色文化分馆。魏都区文化馆建成相声、舞蹈分馆,建安区文化馆建成曲艺分馆,鄢陵县文化馆建成戏曲分馆,禹州市文化馆建成钧瓷文化分馆。禹州市、长葛市还以建设村史馆为基础,把自身拥有的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点的亮点。据统计,在已建成的文化馆分馆中,有地域文化特色的74个,创建以来,共开展活动800余场次,参与群众5万余人。

此外,我市还致力于配备“三员”,实现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我市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实施了“三员”工作制,即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文化管理员,为第一责任人;村(社区)配备专职文化协管员,为直接责任人,承担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具体工作;村民小组(社区网格)发展文化志愿者担任文化辅导员,为间接责任人,是基层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全市30个村(社区)开展。